一定有甚麼東西,就藏在那東西裡。
他眯起眼睛。周圍暗淡,他只看得見白色之物,就在桌上,就在眼前。他腳步輕,慢,一步一步走近那團白色。到達桌前,他猛地扎下身子,白色被瞬間放大了,清楚了,有了紋路,紋路上均勻鋪滿灰塵。他簡直不敢用手玷污那灰塵。他拿出定型,噴灑一下,讓灰塵牢牢住在白色上,像畫好水墨,等待墨乾。他又向前看這寶物,寶物纖毫畢現,像昆蟲捕捉獵物,他要捕捉這白色,他用力看,用力感受,一定還有些東西,就藏在這寶物、白色、藝術品裡。
他們在城裡四處尋找白色。在二十一世紀時這東西還叫紙巾,用來擦去所有不想要的東西。那些油脂、汗液、灰塵把紙巾造得不同,現在則是藝術,被人看了,有雲的形狀,像玉紋一樣。只可惜現在船裡不用紙,也不產紙,要靠他們這種人找,找以前的垃圾、現在的文物。高樓大廈依舊,大街小巷卻已無人。他開著老爺的老爺車在路上行走,遇到紅燈還會停下,悠哉悠哉,彷彿真有行人路過。船裡也沒多少人,沒有路,也沒有車,沒有這彷彿濃煙滾滾的空氣——似有若無的一層灰色大雨一般,穿過卻無感覺。只有呼吸時才感覺到辛辣,嗆口,刺進器官,有危險,有快感。像個二十一世紀沉迷鴉片的人,他貪婪吸食這綿延不絕的廢氣。沒有人,沒有車,也沒工廠,這些東西卻還在城裡,被風吹過來,吹過去。
他有地圖,他懶得看。去哪棟樓全憑他的興趣。不過,沒有電,更沒電梯,他的興趣只到六層樓,再高就懶得爬了。樓上的字——應該都是些好意頭的名字,或者廣告,他都不懂。他只能猜猜圖片的内容,可看圖片裡那些笑著的人,站著的人,玩手機的人,他也拿不准廣告究竟在賣甚麼。過去像另一個國家,那裡的人,永遠猜不透。還好現在人都不在,剩下的只是物品。
看到門,他就進。大部分的門都已開了。推門而入,一般是一屋狼藉,像是屋主邋遢,或有難要逃。屋子已經被幾代人搜尋過了。像他一樣的愛好者各有所愛,船裡的潮流也層出不窮。上一季熱愛的圖書,已經被光碟取代了。畢竟少有人識字寫字,光碟反而始終光鮮亮麗,還能映出人影。在影碟機裡發現一張光碟後,老爺才悟出了光碟的使用方法。連接電源,連接電視,光碟竟然有這麽多的事情和聲音,話聽不明,字看不懂,他們還是湊在一起,看二十一世紀還有人的城市,被一層懷舊的光暈籠罩。
老爺喜歡的,是和人有關的東西,人觸摸的,人使用的,人製造的,或人本身。對老爺來說,只有二十一世紀的人是人,之前的太過幼稚,之後的又太蒼老。只有二十一世紀,夾在人禍和天災之間,是平靜、優雅、漫長的一百年。甚麼都沒有發生,新聞聾啞了,歷史消失了,好像人們只是活著,沒甚麼值得細説。老爺簡直像是和祖先們玩猜謎遊戲,所有東西都需要不停擺弄、不斷猜測。衣服會穿,食物能嘗,那些滿坑滿穀、各式各樣的小玩意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一盒小木棍是甚麼?白花花的塑料片用來做甚麼?紅黃藍綠的小紙片能寫甚麼?一層層膠卷在一起是甚麼意思?
無所謂了,他們邊找邊猜。老爺身邊的一群人成立了二十一世紀會,專門搜集這些舊物古玩。他們一有空、也經常有空,就聚在某處,點上熏香,穿上二十一世紀的西服牛仔,擺上搜羅來的地毯靠墊,抽煙飲酒,交流心得。他們是這船裡僅有的人了——在遊戲年代,旁人旁若無人沉浸虛擬時,他們難得關心人、關心真實。老爺們把搜集來的文物聚集販賣,在昏黃燈光裡,像一群嬰兒讀百科全書,嗚嗚嚎叫爭辯文物的用途。鉛筆或紅或綠,總是三五成群地被放在一起。它們和竹簽有甚麼不同?會不會拿著它們瘙癢,去按電子產品的按鍵。白色的一塊軟膠,一擦便全是皮屑。這白色的灰塵是甚麼?他嚐了一下吐了出來,不是糖,是一種閒時咀嚼的藥嗎?用來中和空氣中黑色的灰塵。是甚麼長塑料片,上面有許多線條文字?是不是二十一世紀有一批返璞歸真的人類,線條的多寡是他們的語言?透明的薄膜最讓人困惑。這麽多,這麽輕,不腐不爛,是不是一種書寫材料?他們的紙巾是最無用的東西了,不能吃,不能寫,它們像是二十一世紀的雲朵,唯一的用處就是好看。
老爺們傳遞那朵紙巾,爭相聞上面二十一世紀的香氣,敲落一點灰塵,辨別它究竟屬於哪個年代。他們在燈下看塑料袋——二十一世紀的古文字去哪了?把鉛筆那在手裡,打打這,捅捅那,心裡滿是懷舊,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些,能和這些古物待長一點;或者過回去,過回二十一世紀。現在的生活是假的,而那時,是真的。那時候還有時間,船未出港,一切東西都在它們原來的地方。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字花》編輯要我從過去一年《字花》和網刊《別字》登載的詩中選出三首最佳作品。由於我住在深圳洞背村,《字花》都是寄到我香港的通信地址,我也是回香港時翻閱,故我手頭沒有字花。我讓編輯把詩列印了寄我,一共121首。列印稿裡的詩全部沒有署名。因此我不知道作者是誰。
以下我要說的一些感想,雖說是肺腑之言,但因為既不是與歷年或某個階段的《字花》裡的詩做比較,也不是與其他刊物的詩做比較,而僅僅是就這121首詩而言,故主觀或偏頗是難免的,尤其不可作為對當前香港新詩的評斷,儘管可能不無關係。
我最深的印象,跟我做譬如說青年文學獎新詩評審時的印象很接近:很多詩都偏於冗長和累贅。還有,缺乏音樂感和節奏感。
在看稿的過程中,我剛好重看了美國詩人龐德關於寫詩的兩篇文章《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和《致哈莉特•芒羅的一封信》。這兩篇詩論涉及到非常基礎性卻也是根本性的問題,特別是他關於詩歌至少應該寫得跟散文一樣好的著名論斷。這個要求其實很高,很多人都達不到。因為它需要任何藝術、任何體裁中的好作品都不可或缺的深刻而獨特的感受力。
龐德:
「不要在平庸的詩中重講優秀的散文中已講過的事。不要以為你試著把你的作品切成了行,避開了優秀散文藝術的極難的難處,就能騙得過任何一個聰明人。」
「不要想像一種在散文中太沉悶的東西到了詩中就會『行』了。」
「詩必須寫得和散文一樣好。它的語言必須是一種優美的語言,除了要有高度的強烈(即簡潔)之外,與一般的話沒有什麼兩樣。」
關於冗長、累贅、缺乏音樂感,龐德也有很精闢的見解:
「如果你用一個對稱的形式寫,不要寫入了你的意思後用廢話填補餘下的空白。」
「不要試圖用另一種感覺的說法來確定一種感覺,反而把這種感覺也搞混了。這常常是因為太懶,找不到確切的字的後果。」
「不能有套語、用爛了的話,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談。避開這些毛病的唯一方法是精確,這是對所寫的東西高度精神集中專注的一種產物。」
「每一種書卷氣太濃的寫法,每一個學究氣的詞,都在消磨掉讀者的耐心,消磨掉對你的真誠的感覺。」
「不要以為詩的藝術比音樂的藝術要簡單一些。或者當你在詩的藝術上所作出的努力還不如一個一般的鋼琴教師在音樂的藝術上作出的努力時,就不要以為你能討專家的歡心。」
我想,以上引言,也許同樣可以作為編輯的選稿指南。
我選《至少我們在橋上看過最後一道風景》,因為我從來就討厭圖像詩,但是這首詩我不討厭,而且感到它沒有掉進一般詩歌寫作的陷阱裡,反而很新鮮。有足夠的條理表達作者的感受。視覺上顯眼但不刺眼。在書面語中插入一句半句效果很好的口語,例如時間和現代化這兩個概念一旦用很嚴肅的口吻談論,會很沉悶(至少在這裡),而「去你的時間,去你的現代化」把它們的嚴肅和潛在的沉悶都消解了。
選《關係》,因為明明白白,言簡意賅,像好散文那樣。疏密有致,鬆緊有度,大小通殺。
選《非(不)反》,因為它好像有意結結巴巴、佶屈聱牙,反而傳遞某種拗口的節奏感,而且還是表達愛情(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說話
直到我們看見天空。──商禽
他們並非第一個看見海的人。
他們與自由說話
自由,與誰說話?
(我們看見一陣風
在野狗身上狂奔)
他們與童年的陰影說話
童年的陰影,與誰說話?
(我們看見光
從太陽底下滾了出來)
白天他們與報紙上的黑色說話
黑色,與誰說話?
(夜晚我們閉上眼
看見這塊黑色想要消滅還會長出字的地方)
在街上他們與鳥說話
看見。鳥。低下頭
為了食物
(我們看見他們
長出了翅膀)
在霧中他們與長出來的翅膀說話
而沒有翅膀的,只有子彈
沒有舌頭
(我們看見雨水
凝結,在半空)
在夢中他們與音樂說話
被喚醒的音樂
問:是誰在與我說話?
(我們聽見音樂
是寂靜的子宮)
他們用音樂與我們說話
我們,在括號中
與誰說話?
(我們發現希望
更容易哭泣)
現在,他們與天空說話──
我們並非第一個看見天空的人
20190919
____________________
國家的田園詩
在田邊。打一個砲
在種米。打一個砲
在毒草。機器隆隆
在收割。打!
在漫長的行進。像排糞
引來好幾隻鳥
在如此潔白沒有鄉愁的天空。寫下:
「一行白鷺上青天」
美,如雪疲倦
如影隨形
如明信片般
一身輕便
在煙花炸開的天空底下
右手抒情而左手
不得不對仗
在煙花炸開的天空底下。合唱:
「土壤沒有野草
地上沒有墳墓」
寫於2019年十月一號前15天
___________________
海的浮木還有身體
1.海不是風景
海的浮木是我的身體
我的身體是
我的浮木
我的浮木是我的身體
我的身體是
海的浮木
海的浮木很重
我的身體
很輕
2.火的慶典
火焰也有品種之分
有的吃素
有的吃肉
有的愛吃垃圾
有的喜歡熱鬧
就呼朋引伴
去大廟吃香
笑那些吃房子的
害怕獨處
也有的嗜字
熱愛閱讀
且最愛吃羊毛皮的:有人
曾經穿越火焰
在上面留下地圖
也有的,一邊
聽音樂,一邊
唱得霹哩啪拉
為慶典的牲禮
吐出更多煙
設迷障
抓野味
愈年輕的愈多汁
愈新鮮的愈年輕
生肉熟食
胃口在燃燒
這種火
專挑人
且不求甚解
3.他們的眼淚來自我閉上的眼睛
火在我的身體裡尋找遺書
──他們需要更多的水
我的浮木是海的浮木
只有海水能澆熄
我的身體是海的身體
只有海水能灌醉
海在我的身體裡寫下遺書
──他們需要更多的水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有多少
/森少木一郎
那些「否」裡頭,有多少
「是」呢?
我們趁搖頭、閉眼
的時候,短促地哽咽
仰臉的時候避開
旁人的目光
盈眶的淚裡頭,有多少
過去的秋日呢?
被忘在候車站的禮物
行李開關的次數
一直沒寫好的遺書
那些過去的日子,有多少
現在,有多少未來呢——
晨光已經原諒鬧鐘
餐盤已經包容吐司
寧靜已經寬恕空樓
是的,是的
確實是
但那些「是」裡頭,又有多少
「否」呢?
_____________
偉人
/雷博謙
左傾的太陽吝嗇地把光照進城內
僅用餘温纏著老婦人的頸
骯髒的手心緊握著她的願
日落後的海平線特別平就像
熒光綠框著的生命線
聞得慈祥人天生一副亮相
可謂相由心生於是他執意挑起指尖
放在深陷的眼窩裡感受深海波濤
黏著眼白的指甲於淚腺一戳
便摘下他身上最後一顆
真的是最後一顆
焝弱無光的紅寶石
以咽喉的最後一口氣擲出窗櫺
微風把渾紅的琉璃送往未知的那家
接過紅球的人還以為它是太陽的子嗣
哈利路亞天主聖神聖子聖母阿們
每唸一句他的體內就會長出芒刺
與纏著表皮的荊棘化成一隻魂魄消散的
臘鴨被鐵鈎豎掛在鐵支架上
眼眥只能跟腳趾甲裡的凝血對峙
始終能救贖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最後一抹光束逐漸被濃霧遮蔽
黑暗中隱約看見滑過臉龐的淚凝結成一朵
深褐色的玫瑰
死寂的城傳來群眾的歌謠
在深夜的狂歡裡根本沒有人知道 原來
他早已枯萎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在前往深水埗的路上,本想提前查定「藝術在大南」一眾活動地點,怎知翻來覆去都只得出一含糊結論:「地點:深水埗大南街一帶」。
「一帶」二字,看似籠統,卻正得精髓。作為一個外區來的「遊客」一下就領略到了:這並不是往常「有事就來、完左就走」(頂多食多餐宵夜)的活動,而是要通過漫無目的閒逛,加上幾分運氣才能碰著有趣事情發生的行動。於是當參與者揣著活動單張,懷著好奇的心思,規規矩矩地按照地圖標識一間又一間找的時候,不知不覺也就把大南街前後左右的街道建築、鋪頭裡外逛了個遍。
最後,循著活動海報的蹤跡,在街尾的金工手作小店 a little something,竟恰巧遇上了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同樣立足於大南街的藝術空間「合舍」成員Man Hoi,才又循著她的介紹,回到一路上經過的咖啡店、旅店、皮革店,尋找其他計劃中的「隱藏經典」。而在Café Sausalito門口,計劃中的藝術品之一「漂書檸檬樹」下,剛好又撞見其創作者、藝術家謝曉陽,以及同場另一件以榴蓮創作裝置的藝術家陳正文,他們正準備把漂書車移至下一個地點——而這些天來,它已在大南街的各個角落,接受了天南地北各式各樣的書與目光了。
是次計劃邀請了陳正文、鄧國騫、謝曉陽、溫佐治、黃永生、袁永賢六位藝術家坐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也讓整個計劃的呈現形式、效果更佳豐富有趣。如鄧國騫以作品《往外面去》邀街坊以物換煙酒,為的是更輕鬆卻深切的溝通;而溫佐治與好友成立的文化組織「程尋香港」,則以考古獵奇的方式展開「深水埗古廟遊路線」,呈現了深水埗的另一個面向……諸此種種活動,也為剛因文藝經濟而復活的大南街,新長出了社區人文的皮膚。
那麼這些看似散落各地、相互獨立的藝術家及作品之間,有沒有絲毫共性呢?「在選擇參與藝術家時,都會以他們作品有沒有互動、好唔好玩為主。」此次活動的策展人張煒森說道。在展覽的引介詞中,他也曾這樣寫:「……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商店與藝術空間,在不同的時勢下紮根到大南街裡。這個計劃暫時借了他們的光,得到街上幾間店鋪與藝術空間的合作支持,化成有機的展演場,讓藝術家在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再次『重演(re-enact)』。」
因著藝術在大南,又一次行完大南街,感到這樣的計劃與市面上許多「製造IG打卡點」的展覽理念十分不同,前者更具有偶發性,或也能滿足人們漸漸消退的獵奇心。藝術家、策展人皮力曾經表示:「當代的公共藝術既不是藝術家對公共空間的美化,也不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冒犯和可疑的反叛。它是無數個人敘事和公共訴求之間的雙向運動。」在如今美與抗爭並存的深水埗來看,再貼切不過了。
「好多時真正為社區,係長期計劃,要讓子彈飛一會。」這是張煒森的願望。最近大家常提香港重光的那一天,重光是個漫長的過程,何以致之,還要看每件事的韌性和強度,還要看每一件切膚的小事。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