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一人出版社授權轉載
亨利.雷曼在 1844 年抵達美國。他來自巴伐利亞的林帕爾,當地總人口數約一千三百人,其中有約一百二十名猶太人。根據他的家鄉律法規定,猶太人家只有長子可在成年後持續待在鎮上。亨利在家裡十個孩子當中排名老六,是次子。離家,顯然是預期中的事。
亨利因受當時棉花產業的吸引而來到美國南方。其實,當時美國南方棉花已大量向歐洲出口,包括中世紀時已是織品貿易中心的德國美茵茲(Mainz)。在巴伐利亞,棉花是常見的商品,也有許多猶太紡織工人住在林帕爾及其附近村落。說不定,遠渡重洋前,棉花早在亨利的心中撒下了種子。
巴伐利亞當時仍是夾在德國與奧地利之間的王國,1844 年,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企圖增加啤酒稅,結果引起民眾不滿釀成騷亂。此外,當年歉收,種種因素相加,可能成了促使亨利就此上路的契機。
以上關於亨利.雷曼踏上美國之旅的歷史背景,都來自彼得.查普曼(Peter Chapman)的專書 The Last of the Imperious Rich: Lehman Brothers, 1844-2008。(註1)查普曼從非虛構角度切入講述雷曼兄弟興亡史,也是翻譯本書時的延伸閱讀。兩相對照,有時隱隱好奇,馬西尼如何將非虛構的史實、資料,發展成這部虛構作品當中,綿延多場的角色內心衝突。
馬西尼就人物設定做了些許調整。比如真實世界裡的雷曼家第一代小弟邁爾,其實曾熱切投入 1848 年起於奧地利帝國風起雲湧的自由革命與獨立運動。1848 年也正是馬克思出版《共產黨宣言》那年。邁爾之子赫伯特後來為抵抗經濟大蕭條而大力輔佐羅斯福推出新政,其為公眾付出、倡議的熱情,以及嘗試在亞當.史密斯和馬克思間找到平衡點的努力,也不禁令人想起 1848 年的邁爾。(註2)
不過,馬西尼筆下的雷曼家三代進程,最顯著的特色,可能在於他們從物質為王到全然抽象的追求財富之道。先是從各種眼花撩亂的棉織物、不會破的丹寧、糖、咖啡,到掛上「棉花」、「咖啡」招牌的期貨、證券交易,待進入飛利浦口中「用錢/買錢/賣錢/借錢/交換錢」的階段之後,亞瑟眼中的路人甲乙都是 $7.21,而與巴比共舞的,全是數不盡的零零零零。
馬西尼於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劇作家、小說家,當過演員、導演,在義大利電視圈也小有名氣。2008 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他隨即開始著手進行「雷曼兄弟」的相關研究與創作。2010 年,本作第一部的前身,以《崩毀之章》(I capitoli del crollo)為題,在義大利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始醞釀、演出。2012 年,他推出義大利廣播劇版本,發佈於 Rai Radio 3。2015年,米蘭皮科洛劇院(Piccolo Teatro)上演了《雷曼三部曲》(Lehman Trilogy),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盧卡.羅考尼(Luca Ronconi)的遺世之作。該作贏得包括最佳文本獎在內的五項烏布奬(Ubu Award, 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與義大利國家戲劇獎(Le Maschere del Teatro Italiano)的年度最佳文本與最佳戲劇。同時間,隨著首波翻譯推出,歐洲各國對此作頗為關注。首先取得版權的法方於2013年搬演後,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多地也陸續推出據此作改編的戲劇作品。
2016 年,馬西尼出版了 760 頁的擴展版文本《關於雷曼家族的事》(Qualcosa sui Lehman),副標題為:「小說/敘事曲」(Romanzo/ballata)。根據劇場學者Alex Ferrone解釋,義大利文的「敘事曲」一詞,比起英文的近義詞「ballad」,更強調其字源「ballare」所具有的「舞蹈」含義。(註3)在2015 年的米蘭版演出節目冊中,導演羅考尼則由此字的時間性著眼,闡述他的導演手法:「敘事曲不遵循敘事的線性時間⋯⋯有時我們從後面開始,回返,回到中心,結束於我們開始的方式,來來回回。」(註4)
2018 年,《雷曼三部曲》(The Lehman Trilogy)於倫敦首演前,這齣戲已累積了歐陸十四國的製作紀錄。倫敦版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英國國家劇院副藝術總監班.鮑爾(Ben Power)擔任劇本改編,劇情濃縮到三小時。由於這個版本是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和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兩家劇院攜手合作(因此 2019 年於紐約該空間演出),劇院的空間形式也影響了由埃斯.德夫林(Es Devlin)設計、效果極好的旋轉舞台。2021-2023 年間,同一版本持續於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加演,造成轟動,更在 2022 東尼獎榮獲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五項大獎。
我是在 2019 年春天,於軍械庫初次觀賞此作,深受震撼。三名演員如說書般既述又演,以極其精準、洗練的舞台動作,化身十九世紀中期移民赴美的雷曼三兄弟,接連開展三代橫亙一百五十年的家族故事。講述美國夢的故事還少了嗎?猶太文化在紐約、在紐約的舞台上,也早已自成一個輝煌的系譜。這個雷曼家的故事,卻講出了近代美國資本史,從電力、鐵路、飛機到好萊塢、電腦,從實業家到中間人,從恪遵猶太喪葬禮俗到華爾街的分秒必爭,劇中物事都如物件劇場裡的「物件」一般,各自蘊含豐富的小宇宙,開啟觀眾想像。然而,重點仍在穿插著鋼琴聲的「人」的舉手投足,「人」的娓娓道來,試著回答:美國,從哪裡開始走到這一步?
同時,這也是非常紐約的故事。如同曼德斯在由 Lynn Nottage主持的演後座談中提到:「昨晚(紐約首演場)很特別。你可以感覺到觀眾席有某種專注力,尤其是到了第三幕,故事越來越接近現在的時候。觀眾傾身向前,然後坐在我後面的人笑了出來,是那種,他老兄非常清楚知道這些台上的人物,馬上要倒大楣了。我心底暗想,噢,老天。這樣說吧,我之所以會這麼被雷曼兄弟的故事所吸引,有一部分應該是因為2008年的那段時間,我住在紐約。Dick Fuld的崛起和失敗,讓我非常著迷──對美國觀眾來說,他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但在倫敦,在歐洲,事情就不是這樣了。所以,我真的感覺一步步更接近核心。我想,這個作品也出自我對紐約深深的愛。很多方面來說,它是一首紐約的頌歌,歌頌這城市過往的光輝,及其無限的可能性。」(註5)
2020 年春天,Covid-19 疫情席捲全球,百老匯所有劇院因此關閉十八個月,紐約前所未見地停下腳步。在一片死寂,只有救護車偶爾呼嘯而過的紐約市家中,我打開終於上市的英文版原著,懷著自娛娛人的心情,開始翻譯。畢竟是從表演開啟對這作品的認識,面對這可詩可小說可劇本的獨特體裁,我的出發點,不可避免地是「聲音」,包括這些「字」被唸出來時是什麼樣的聲音、說書之「流」如何在斷句間跌宕起伏,以及若敘述者不只一人,語句順序是否不見得按理所當然的線性排列才更具節奏感等。
比對英譯與義文本時,發現幾處略有出入。像是開頭亨利.雷曼抵達紐約港乘坐的是「勃根地號」,及船上乘客共「一百四十九人」等資訊細節,英文版隱去未譯。經查證確定無誤,便行加回。此外,義文本(以及按義文本翻譯的日文版)在第一部第十一章開頭提到的黑奴小朋友名為瑪莎(Martha),英文版則譯為克羅伊(Chloe)。考量十九世紀中,美國南方以瑪莎起名黑奴確實可能性較低,此處按英文版翻譯。另外,可能由於文法的關係,英譯與義文本也有幾處斷句有所差異,我的原則還是以念起來更通順、易懂為優先。
關於本書的翻譯,要特別感謝 Stephany Shigekuni 和 Chris Alberti,協助釐清因個人語言能力有限而產生的英、義文問題。同時,也要感謝曾被逼著讀了片段,甚至聽我朗讀的友人陳又津、鄭鯉齡,過程中的每次推進都有極大助益。此外,如果沒有先生陳大任不辭辛勞地反覆校閱、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甚至在我低落時仍溫暖鼓勵向前,憑我懶惰又熱愛放棄的天性,絕不可能完成這份翻譯。當然,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及接下來的印行、宣傳等各方面),還有太多要大大感謝的貴人們,但因許多事會發生在本文截稿後,實在無法現在一一唱名,還請各位海涵見諒。最重要的是,感謝各位讀者願意賞光翻閱本書。作為非專業譯者,說真的,對於任何指教批評都非常期待,也希望各位不吝賜教,讓本書若還有機會出現後續新修訂的版本,能有更完善的表現。
註1:Peter Chapman, The Last of the Imperious Rich: Lehman Brothers, 1844-2008. New York: Portfolio/Penguin, 2010. 前述段落分別出自p. 6, p.9, p. 7。
註2:此段出處同前, p. 19.
註3:Alex Ferrone, “Flexibility, Abstraction, Orthodoxy: The Lehman Trilogy and (the) British Capital.” Comparative Drama, Vol. 56, No. 1& 2, Spring & Summer 2022, p.67-92.
註4:出處同前。原文:“Una ballata non segue l’andamento cronologico, lineare, nella narrazione di un evento…talvolta si parte dalla coda, si torna indietro, si ritorna al centro, si conclude come si è cominciato, in un continuo andirivieni.” (qtd. in Eleonora Vasta, “Mettere in scena Lehman Trilogy: Conversazione con Luca Ronconi,” in Program for Lehman Trilogy at the Piccolo Teatro [Milan: Piccolo Teatro, 2015], 10).
註5:Park Avenue Armory, “Artist Talk: The Lehman Trilogy,” March 23, 2019, 17:41 to 18: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iSUumOQl4.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十:周郁芬與洪安安
小說中所有人名及情節均屬虛構
1.
洪啟瑞拿到「三官出巡圖」的當天晚上,就給周郁芬掛了電話,說喜愛文學的兒子想向周郁芬當面討教。周郁芬禮貌婉拒,洪啟瑞很客氣,一味的要求著,周郁芬說了一堆無法前來的理由,他都沒聽進去,重覆的說洪安安想跟她見面,潛台詞就是,我叫你來。周郁芬知道無法推辭,最後答應了翌日下午到洪府去,那是星期天,周郁芬故意的,要洪啟瑞在場,她不能推卻,他也休想出去玩。
周郁芬在午飯之後到達洪宅,洪安安拿出他寫的詩,周郁芬有些詫異,沒想過洪啟瑞的兒子真的是愛文學的少年。二人熱絡交談,洪啟瑞坐在旁邊,幾乎要打呵欠,未幾自行帶著上一杯加了冰的威士忌走進音響室,沒再理周郁芬和洪安安。
音響室的門才剛關上,洪安安就對周郁芬說,我看了一本小說,周麗寫的《無盡溫柔》。周郁芬頃刻凝住。洪安安打量她,說,所以,你抄襲?
周郁芬問,你想怎樣?洪安安答得乾脆,帶我走。
洪安安說話時視線沒離開過音響室的門,他轉身背對周郁芬,將上衣拉起。周郁芬一下子沒看明白,心想洪安安的背真是髒,不過很快就懂了,只覺得無法置信,但事實那確是笞痕。洪安安小聲說,我爸禁錮我。周郁芬心抽緊一下,不好意思的不應該是你,是你爸。
在音響室睡著的洪啟瑞被來電吵醒,有點攪不清楚狀況,只知道來電的是周郁芬,鎮定下來,若無其事地連連說著好,又說,麻煩你了周老師……。洪啟瑞掛掉電話,睡意未退,隨手關機,在沙發躺倒,轉眼打呼。
洪啟瑞從音響室走出來的時候,一室漆黑,他摸索著打開燈掣,發現原來已是晚上八時,這才想起自己把手機關掉了。重新打開手機之後,跳出一大堆來電未接,應該就是打來提醒他今天晚上的酒局。
洪啟瑞走進浴室裡,開了蓮篷頭,在熱水下呆站了好幾分鐘,有點怪自己貪睡,睡過了頭,如今頭暈腦脹,就跟宿醉未醒的狀態沒兩樣。洪啟瑞悶悶不樂著,也不知道在生誰的氣,心想待會洪安安最好別出現在我跟前……
洪啟瑞頃刻清醒過來,擦乾身子搜遍全屋,沒尋著洪安安的影子。
洪啟瑞翻看通話記錄,接通了六個小時前的一通陌生來電。
周老師?嗯,我是,洪委員長您好。
你把洪安安帶走了?咦,我不是跟你說帶他去文學營跟前輩交流一下嗎?你答應了,還說很好。
洪啟瑞扯了自己的頭髮,惱怒,強忍著,禮貌續說,我只是沒想過你們這麼快就離開,剛才沒聽清楚,文學營是在哪裡舉行?哦,在花蓮縣的秀林鄉,布洛灣吊橋附近,我們已經在進山的路上,住宿都安排好了,你不用擔心。洪啟瑞壓抑怒氣,說,請你明天把他帶回家。電話裡的周郁芬語氣裡竟透著不耐煩,不可以啊,好幾位前輩明天才上山,他們知道詩作出自你兒子的手筆,都想見一下洪安安,我們明天是不可能回到台北的。
洪啟瑞想,他們要見洪安安,不是因為他寫的破詩,是因為他們知道他是我的兒子。周郁芬那邊「喂」了一下,洪啟瑞回過神來,誠懇地向周郁芬請求著,請周老師明天務必將他送回台北,拜託你,最後,請你讓我跟安安說兩句。
黃仁逵 繪
2.
周郁芬帶洪安安下樓的時候,洪安安一眼認出了停在對街小巷前的小汽車,就是當天晚上將他自山上接回家的。是小顧。洪安安走到車旁,發現小顧睡著了,睡得很熟,他去拉後方的車門,沒能打開。
洪安安不慌不忙,從背包中取出一個捲起來的小包,很精緻,皮質,以皮繩繞好,洪安安解開了,攤在車頭蓋上,原來是類似人家裝雕刻刀的工具包,不過包裡裝的不是雕刻刀,而是好幾支鋼製的小工具。只見洪安安取出其中一支,在後方車門的門鎖位置撩撥了幾下,車門竟被洪安安打開。周郁芬懂了,那不是一般的工具,那是開鎖用的撥片。周郁芬奇怪洪安安從何處弄來這樣的工具。洪安安大模斯樣坐上後座,招手叫周郁芬也上車。周郁芬微微覺著不妥,不過這個下午荒謬的事情真不少,多這一椿也不見得壞到那裡去,而且周郁芬心裡清楚,她喜歡;她喜歡一切意想不到的遭遇。她喜歡洪安安這小孩,她希望自己的兒子就像洪安安;聰明、機靈、放恣,而且懂得招架現實,逃出生天。
小顧是在洪安安將車門關上,聞聲才醒過來,當他轉身發現後座的安安,驚喜交集。
洪安安說,哥你最近睡得不好吧?小顧點頭,我沒鎖車門嗎?洪安安讓他看工具皮包。小顧問,誰給你的?不會又是大順吧?洪安安眼神溫柔,說,這是他送我的訂情信物。
周郁芬大感興趣,只差沒掏出小札做筆記,抬眼見小顧看著她,二人彼此打量。洪安安向小顧解釋,是她把我救出來的。
你爸真的一直關著你?洪安安點頭,說,我要見大順。
小顧把身子轉回去,洪安安伸手抱緊了小顧,哥你幫我,嗚,幫人家嘛,嗚……。小顧有些反應不過來,想掙扎,卻逃不開,只能一直說,別別別,你別要這樣嘛,你停手我叫你停手……。
洪安安忽然停下來,跟小顧說,手機給我。
小顧狐疑,從倒後鏡中與洪安安對視著,這小孩的眼神依然清明。小顧真的向洪安安遞出了手機。洪安安問,哥你的手機是網絡吃到飽?小顧點頭。洪安安低頭不知道在弄什麼,小叮噹一直在響,小顧想搶回來,洪安安不讓,閃躲著,手上動作沒停過。末了將手機歸還給小顧,小顧急忙察看,只見手機多了很多頁面,並不是他原本手機該有的。
洪安安解釋,現在你的手機跟我爸的手機同步了,你再也不用在這裡蹲點。
3.
小顧將安安和周郁芬載去新店,路上他聯繫了一位學弟,現屬新店戒治所的戒護科。這學弟學歷只有高中,作風沉穩踏實,對警察工作是有抱負的,但沒想過正式當上巡警後卻適應不良,沒多久就聽說轉投到法務部矯正署。他轉投矯正署之前,曾經找小顧去喝酒,問了小顧對此事的看法,小顧就說,好啊。二人邊碰杯邊吃著下酒菜,話不多,卻生出了親近與了解。這學弟到了矯正署,大概每個月都會找小顧喝一次酒,聊天也是有一句沒一句的;仍是蹲點?嗯。仍在新店?嗯。誰誰誰是你抓的?嗯。誰誰誰就在你所裡?嗯。要是不够互相了解,還真的聊不下去。
也是這學弟告訴小顧,白大順關在新店。小顧在電話裡跟學弟說,我手邊有個證人,要跟白大順對一下供詞,我已在路上,你安排一下。
小顧駛過碧潭大橋時,已見暮色,再往前走,路的兩旁什麼也沒有,淒涼蒼茫,最後停在戒治所旁,他和安安下車,叫周郁芬在車裡等候。
周郁芬幾乎睡著的時候,電話響起,來電的是陌生電話號碼,周郁芬猶疑了一下,最後還是接聽了。電話那頭是個男的,請問是周郁芬嗎?一聽就知道不是台灣人。周郁芬有些戒心,你哪裡找?對方說,我係夏木。說的是廣東話。
一個多小時之後,小顧領著洪安安出來。安安邊走邊以手背擦臉上的淚,嗚咽著跟倚在車邊的周郁芬訴說,大順不願見我。周郁芬沒理他,洪安安這才發現周郁芬在談電話,電話那頭是洪啟瑞。洪安安止住眼淚,耐著性子聽周郁芬與洪啟瑞的對話,最後周郁芬將電話遞給安安,你爸要跟你談。洪安安接過電話,沒等洪啟瑞開腔就說,我明天不會回來,我回來之後會上外公家給你帶東西,ok?
洪安安掛斷電話後,小顧、周郁芬都沒說話,三人各自在想事情。周郁芬開始伸手打蚊子,小顧說,先上車。小顧開車,駛過碧潭大橋,安安問,我們要去哪?周郁芬說,方便的話,請送我去台北車站。安安再問,你要去哪?周郁芬答,花蓮。安安說,我以為你騙我爸爸而已,所以我們要上山?周郁芬說,不對,要去海邊。
幹嘛去海邊?去見夏木。夏木是誰?我兒子。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未聽過的諾獎選手?他們早就有得讀
✦César Aira
✦Mia Couto
✦Karl Ove Knausgård
✦Thomas Pynchon
✦Julian Barnes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又來了!一眾文學愛好者固然關心大獎花落誰家,也應該好奇博彩網上的競猜名單,包括了多少自己讀過/想讀或可能連名字也沒聽過的作家名字。文學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懷去閱讀,打開固定的界限,既然這樣,不如在競猜之餘,也留意一下那些之前不認識的作家?其實有不少已被譯介到中文世界,在書店或圖書館也找得到!
①
César Aira(西塞‧埃拉傑),1949年生,阿根廷作家,被譽為「當代波赫士」,中譯本有《鬼魂們》(木馬文化,2017)。埃拉傑的作品以小說為主,自1975年以來,現已出版超過九十部短篇及中篇小說集,直到今年,仍有新作等著出版。他是2021年Prix Formentor(福門托獎)的得主,去年獲得諾獎的安妮艾諾也在2019年獲得這獎項。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指出,埃拉略固然深受波赫士影響,但與波赫士繁複的奇幻不同,更傾向荒誕揶揄和質疑。身為馬奎斯和波赫士龐大陰影下「影響的焦慮」的一代,他在1993年的《我怎麼成為修女》讓他躋身歐美文壇,其影響力在當代阿根廷作家中罕見。
②
Mia Couto(米亞‧科托)是葡語文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非洲葡語作家,1955年生於莫桑比克,十四歲開始在當地的報紙上發表詩作,198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露水之根》。此後科托創作不輟,包括三本詩集、六本短篇故事集、四本散文集和十七部長篇小說。2014年獲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他也是一名新聞記者和生物學家。《夢遊的大地》已有中譯本(南方家園,2018),寫於1992年,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12部非洲小說」,以精妙的敘事結構和對語言的改造,探尋了殖民大陸身份認同的出路,在文字中重建了莫三比克整個國度,也為作家的文學理念做出了精妙的註解。他的近作有Sands of the Emperor三部曲,第三部The Drinker of Horizons在今年推出了英譯本。
③
Karl Ove Knausgård(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被譽為「挪威的普魯斯特」。1968年生於奧斯陸。1998年,首部小說《出離世界》就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以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獲得北歐文學獎及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提名。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部自傳體小說《我的奮鬥》(Min Kamp),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此系列完成後,隨即獲得挪威文學界最高榮譽──布拉哥文學獎。2015年9月,更獲得了德國《世界報》文學獎。如今《我的奮鬥》系列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近年著有《四季四重奏》四部曲。《我的奮鬥》第一二部(父親的葬禮、戀愛中的男人)已有中譯本,全六冊的半自傳體小說,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每一冊都直視日常生活,不避諱揭露,並帶著深刻洞察。言叔夏認為這小說以洋蔥式寫法揭示了「生命本身的肌理其實如同洋蔥,所有看似內核的意義都僅是外皮,層層覆蓋疊加。」作者「在無法確知前方是否存在著意義的每個此刻,以僅有的視野裡最細筆精工的筆觸,克瑙斯高寫出了一釐米的當下,所換取來的最近最近的未來。」
④
Julian Barnes(朱利安‧拔恩斯)是英國作家,1946年生,畢業自牛津大學現代語文學系後,曾參與《牛津大辭典》編纂工作,擔任《新政治家》、《新評論》編輯,撰寫評論。1980年首度發表小說《Metroland》即獲毛姆文學獎肯定,1984年《福婁拜的鸚鵡》(麥田,2004)以福婁拜為藍本,用三段結構寫文豪的一生,進入布克獎決選、獲費伯紀念文學獎,從此躋身當代重量名家之列,2011年,憑《回憶的餘燼》獲曼布克獎。最近的中譯本有《生命的測量》(麥田,2018),在愛妻離世數年之後,拔恩斯以「傷慟」作為衡量人生的尺標,開展一幅以高度為座標的生命圖像,將自身當成解剖標本,時而俯瞰、時而回望,細細剖切傷慟直至最底層。
⑤
Thomas Pynchon(湯瑪斯.品瓊)美國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家,生於1937年,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祕的荒誕文學與科學的交叉結合為特色,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後現代文學影響深遠。他曾獲得美國全國圖書獎,但拒絕領獎,亦從不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代表作包括《V》、《拍賣第49號》和《萬有引力之虹》等,後者被評論界稱為只能憑借神力才能完成的「大百科全書」。中譯本包括《固有瑕疵》(木馬文化,2015),相比他其他作品,故事更好讀,情感也更外露,在一個類似錢德勒偵探小說的外殼下,更像是作者暮年的一次私人化寫作,表達了對1960年代洛杉磯以至曼哈頓海灘的鄉愁。最近出版的小說是《致命尖端》,簡體中譯本在2020年出版,與《萬有引力之虹》一樣突顯了技術主題,將互聯網、虛擬實境置於九一一、後現代消費社會等背景下,並融合了黑色偵探和賽博朋克元素。
不在諾獎博彩名單?他們也值得一讀
✦多多
✦Gary Snyder
✦Mariana Enríquez
✦A.B.Yehoshua
✦Cees Nooteboom
①
多多本名栗世征,在2010年獲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華人,在該獎39年的歷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選人和評委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包括馬爾克斯、米沃什、帕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等。多多1951年生於北京,十八歲到白洋淀插隊,二十一歲開始寫詩,三十一歲才開始發表作品。1989年6月4日早晨,多多拿著為去英國參加一個詩歌朗誦會而已經辦理好了的簽證,匆促離開北京,從此輾轉於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地。他不僅繼續創作,更直接把流亡經驗寫入詩中,寫下〈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在英格蘭〉、〈居民〉、〈我始終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裡〉等傑作。多多著有詩集《行禮:詩38首》、《里程:多多詩選1973-1988》並有多種外語譯本。1986年獲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1988年獲首屆今天詩歌獎,2000年獲首屆安高詩歌獎。黃燦然曾以一篇長文分析〈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一詩(見《字花》67期),指出多多在這首詩達到的,既是技巧的精妙,又是真正意義上的「出神入化」。
②
Gary Snyder(蓋瑞.斯奈德)1930年出生,美國「垮世代」代表詩人之一,也是散文家、翻譯家、佛教徒、生態哲學家、環保主義者。斯奈德與《在路上》作者凱魯亞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同為「垮世代」成員。如今,斯奈德是「垮世代」少數依然健在的詩人,也是持續參與生態關懷運動的領袖人物。1952年,他進入柏克萊研讀東方語文。此時他已沉浸於禪宗思想,也開始創作關於荒野的詩作,並將寒山的詩譯成英文,寒山成為當時「垮世代」與六〇年代嬉皮文化的偶像,斯奈德也因而有「美國的寒山」之稱。斯奈德的作品融合佛禪、印第安神話與信仰、日本神道信仰、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西方詩歌傳統,主要作品包括詩集《礫石與寒山詩集》(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山河無盡》(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僻壤》(The Back Country)、《龜島》(Turtle Island)、等,以及散文集《禪定荒野》(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天地一隅》(A Place in Space)等,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普立茲詩歌獎、博林根詩歌獎、古根漢基金獎等獎項,也曾擔任加州大學教授。廖偉棠認為斯奈德「也許是當代美國詩人之中最接近先知的一位,因為他混合了詩人、修道者、勞動者、神祕主義者、激進環保者等富有魅力的身分,更關鍵的是他始終關心他者的命運勝於自身、關心眾生的命運勝於人類──先知正是如此面對整個時代的謬誤,從容開口,以詩歌指示道路的。」
③
Mariana Enríquez(瑪里亞娜.安立奎茲)一九七三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知名阿根廷作家、記者、《12頁日報》(Página/12)藝文版副主編。成長於軍政府極權統治年代,安立奎茲以驚悚小說為語言,結合鄉野奇譚、民俗信仰、暴力事件,聚焦漂浪的青少年、無家者、受虐兒童、弱勢女性,回望殘暴的歷史,藉由一個又一個「失蹤者」的故事,寫出籠罩當代阿根廷社會的恐怖與人心的恐懼。英文版皆由藍燈書屋出版,好評不斷,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雪莉.傑克森(美國知名恐怖小說家)」。其中短篇小說集《臥床抽菸的危險》、《跳火堆》已出版中譯本,《跳火堆》獲2016年巴塞隆納城市文學獎「西班牙文學獎」,《臥床抽菸的危險》進入2021年國際布克獎決選,長篇小說《我們的夜》獲2019年獲西語重要文學獎「埃拉爾德小說獎」,於今年出版英譯本Our Share of Night。
④
A.B.Yehoshua(亞伯拉罕·耶霍舒亞),1936年生,以色列當代重要作家,與艾默斯•奥兹、大衛•格羅斯曼並稱「以色列文學鐵三角」。他的小說善於捕捉和把握當代以色列人心理,尤其着力挖掘情感,深入揭示人類行為的無意識層面,《紐約時報》稱之為「以色列的福克納」。 1954年到1957年,他以跳傘兵的身份在部隊服役,之後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攻讀文學與哲學,畢業後在中學任教。在結束兵役後,耶霍舒亞便開始寫短篇小說。他的第一本故事集《老人之死》出版於1962年,由此成為「新浪潮」文學運動著名人物。他自稱深受卡夫卡、福克納的影響,至今已創作了十一部長篇小說,曾入圍首屆布克國際文學獎,榮獲以色列國家文學獎、美國猶太圖書獎、法國美第奇外國文學大獎。他的《情人》、《三天和一個孩子》、《耶路撒冷,一個女人》、《詩人繼續沉默》已出版了簡體中譯本。
⑤
Cees Nooteboom(賽斯‧諾特博姆)1933年出生於海牙,為荷蘭籍知名詩人、小說家、旅行文學作家與譯者,一生熱愛旅行,足迹遍及大半個世界,被譽為「最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和風度的作家」他被視作卡爾維諾與納博科夫的同類,代表作包括《儀式》、《萬靈節》、《西班牙星光之路》、《流浪者旅店》等。他於195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至今仍寫作不輟。曾榮獲1982年為紀念荷蘭詩人康士坦丁所設立的終身成就獎「康士坦丁‧亨浩思文學獎」,並於1993年以《接下來的故事》榮獲歐洲文學獎。《邁向柏林之路》描繪出二戰後德國變換的風景,從柏林圍牆倒塌一直到今日,橫跨數十載的寫作及修訂,以目擊者的觀點,別具洞察力地描述1989年的關鍵事件,及日後艱鉅的兩德統一之路,作者也以本書獲頒「德國聯邦十字勳章」。最近的作品是2009年的《狐狸在夜晚來臨》已出版中譯,是一本神秘憂鬱的記憶之書,以通靈者的感應追憶愛與故人。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