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忘記年份,但我是在旺角花園街公共圖書館的「新詩創作坊」畢業的,師承香港詩人葉輝先生及關夢南先生。201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淡水月亮》,2014年移居台北後,陸續出版《晚安晚安》、《抓住那個渾蛋》,2017年跟前香港藝人蔣雅文合作一本攝影詩集,也算是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最近作品就要數去年12月,為紀念人馬座女兒一歲生日,自費獨立出版一本小小詩文集《待你醒來一個無瑕的宇宙》作為她的生日禮物,每幅黑白照片都配上短詩或絮語。
於台北落腳已經有六年,先是文學文化環境與香港有別,加上我開了一間叫「詩生活」的詩集專賣獨立書店,這六年間,我經常被別人提醒我是一個「詩人」,也經常被年輕讀者提問:「詩的定義是甚麼?詩究竟是甚麼樣的東西?」
面對「詩人」稱謂,有時會讓我想起最初幾年在香港寫詩好像是卧底的日子,白天在報館寫財經稿,晚上回家就偷偷翻開內心寫詩。由於在媒體工作,怕惹上不必要麻煩,也為求方便投稿文藝媒體,於是葉輝叔叔替我改了筆名。他想好三個名字,但我對「陸穎魚」情有獨鍾,另外兩個沒有被選中,故如今也忘得一乾二淨。有趣的是,不少台灣朋友都以為這是真名,我也樂得以這筆名行走江湖,彷彿是一種重生。
印象中,那天我是在報館跟葉輝叔叔通電話的,他大概是這樣解釋筆名:陸與綠屬於同音字,綠也是葉子的顏色,穎有聰明的意思,魚則與本名其中一字有關。後來我曾在一些個人簡介寫:「我是在陸地上游泳的魚。」生活充滿掙扎,可能我們都是離開大海的魚而已,不過掙扎到底,生活就有可能榨出詩意來。
到底詩是何方神聖?這是一定能夠回答的問題,卻又是充滿千千萬萬個答案的問題,更重要是,答案會因不同詩人的詩歌發音而異,也會因讀者的五臟六腑感受而異。若要談自身創作動機,不外乎原生家庭的影響,它注入我體內的焦慮與壓力所囤積起來的孤獨,逐漸勾結現實生活。自懂事以來,生來不值得被愛猶如魔咒,愈是努力堅強愈是鞏固自卑,所謂幸福皆是幻覺,生活就像是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寫的「那隻被鐵鏈拴著的猴子」。
直到遇上詩,詩成為生活裡的希望,她讓我相信,未來有可能被愛與幸福。不知為何,回顧十多年的寫詩時光,我的詩總是不經意地連接古老的月亮,彷彿埋在身體裡的各種情緒便是月相的變化。寫詩不論長短,都是利用語言去表達一個意象,並從意象中呈現一個感覺,道理懂得,但我卻未必時常可以實踐。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有自知之明;也是因為用心、在乎、認真地面對詩歌創作,才會承認自己天資有限;把創作的界限想通了,後來心態上便少了早期的萬分執著,反而更能在詩的世界裡獲得自由與快樂。這自由不是指放棄對詩的追求,而是不去寫勉強的詩,毫無意義的詩,也更能避免寫出壞詩。
若辛波絲卡「偏愛寫詩的荒謬」,我則是「偏愛寫詩的真誠」。以《淡水月亮》作為起點,我借詩逃逸少年維特般的孤獨,整本詩集的意象看起來天馬行空,但十年後重讀,我看穿那是一種裝模作樣,裝模作樣的自以為了解殘酷世界,這是多麼天真和單純啊,而今天我再也寫不出來了。《晚安晚安》應該是寫詩生涯中的最為「真誠+真實」的代表作,如同該書編輯譚以諾所說:「剪開詩人,也剪開愛,內裡有憂鬱流出,有敏感流出,更有世界的暴力,聚而不散。」總之《晚安晚安》是一本很重要的詩集,它包含了「香港的(舊)我」與「台北的(新)我」,而且它與《淡水月亮》相距五年,故出版它之後,我就知道寫詩的瓶頸終於被打破了,我是可以持續寫作的人。
即使生命中的一些難關已經恍如隔世,可是回想在香港的前半生,寫詩是又痛苦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寫那些人事物而陷入痛苦,卻又因為能夠寫詩而感到幸福。過去的生命的困頓使孤獨變得異常敏感與深刻,而我在讀過台灣作家蔣勳的《孤獨六講》後,更是渴望探索孤獨的各種面貌。於我來說,孤獨感是寫詩的前奏,之後便是一個人思考如何開解孤獨靈魂的過程;詩也是懸掛我心上的金色蘋果,總在黑暗中發出善良光芒,叫我不要輕易對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念。
非政治的詩也是政治的,
天空中懸掛著月亮,
那已經不只是月球。
活著或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甚麼樣的問題,回答吧親愛的。
那是個政治的問題。
──辛波絲卡著、林蔚昀譯〈時代的孩子〉
雖然在別人眼中,我大部份寫的都是愛情詩,但愛情詩也是有其政治性的,而且擁有致命力量。愛是萬物的核心,我為何要抒寫愛,正正因為我有所缺乏,當我關注愛時,亦即我願意關注自己(最渺小的單位)和萬物(最偉大的單位)——我覺得這才是詩的最美麗珍貴之處。
最後,如果今天有人又問我:「詩是甚麼?」就請讓我用〈時代的孩子〉作為今天的答案。又如果,如果有人問我:「寫詩困難嗎?」我會說:「好困難非常困難,但我還是好想好想,非常想能夠一直寫詩下去。」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物異←徵稿選①
萬物在我們短暫的生命
粉碎成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譬如歌失去了耳朵
傘遺失了雨
而貓咪,我們所愛過
撫過的貓咪
丟失了睡意
「或許還有船,或許
還有撐出海面的島」
忍住不觸碰仙人掌的刺
脫皮的蠍尾
逼真魔幻的蜃樓
排隊進入檢查哨
該回答的回答,該閉嘴的閉嘴
眼球陷入滾燙的沙漠
背包裡所謂的違禁品
面具、雞蛋、抒情歌、網球拍
拔掉毒螫
拒絕成年的姿態
坦克嗷嗷待哺
戰爭,每天都在偽裝和平
陽光死了
一束又一束
你適合活得海浪
活得更森林更燈火昇平
哪像我
不適合活得綠洲
不適合活得比黑夜長比貓久
貓起碼真誠
用力喜歡
認真討厭
醒著都在思索
如何把日子塞進紙箱
看看那些磨得發亮的爪子
我連蟑螂都不敢抓
貓跳到我腿上
躺下來呼嚕呼嚕
呼嚕呼嚕
你會夢見我嗎
你會收留我嗎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三月的臺北,陽光和煦,春意盎然。前幾天還是潮濕的冷,今天天空的顏色卻是鮮明得可愛。從冬天跨進春天,帶著一條無形且曖味不明的線,萬事萬物皆蘊含著跨的特性,從文化、學術、語言以至性別討論,自由的空氣流動穿梭於各個領域,「跨」這個字的本質,潛藏於大自然當中。這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舉辦公開講座「我的跨寫作」,邀請遊走於各個創作領域、擁有多重身分的香港作家游靜,由移居台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主持,探索如何從日常生活和創作當中,發掘「跨」的趣味性。
跨之必要
游靜形容自己是個怕悶的人,所以「跨」字之於她,是生於本質,最自然不過的事。她不斷跨出界限,從劇場、媒體理論、音樂評論、電影研究及至影片拍攝,無一例外。而游靜的大學經歷,似乎也與「跨」脫離不了關係。
一九八五年考進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系,剛好碰上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正正是那個年代的現實,促使她並不滿足於英國文學所給予的知識,「也斯在港大英文系開中國現代主義與文學的課,讓我開始明白,一些我從小喜歡的作家、詩人,如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辛笛、穆旦,他們不單是一些天才作家,他們不單是他們自己,也是受當時的一些時代的經驗、受外來加上在地混雜的思潮所牽引,並以他們的作品作出回應,又積極地參與了建構那個時代。」於是她企圖認識被視為落後的作家思想,畢業論文以沈從文與解構理論為題,跨出英國文學的門檻。
回顧多年學習經驗,游靜理解到在不同脈絡和時空環境裡,每個人的條件和被構成,甚至作品或是媒體本身,都包含時代的限制。從文學出發,走到傳統上不屬於文學的地方,游靜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一方面從而更了解文學,另一方面也觀察到單一媒介所帶來的限制,於是她嘗試通過跨越各種媒介載體,以創作回應世界,從而更有效地開拓各種創作的可能性。
她談及曾在香港、澳門和日本北海道的少年感化院舉辦媒體工作坊,「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安全地帶,到被認為很危險的犯罪少年那裡,一方面受他們滋潤,他們的創意、衝勁,遠遠超過我,另方面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看到像我們這麼安全的社會是如何走過來/被製造出來的。」少年們透過聲音和影像表達自我,從他們身上游靜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把這些創作經驗整理成一部名為《壞孩子》的紀錄片,在這種跨世代、跨文化、跨背景的碰撞下,激盪出跨文類和創作的火花。
以詩越界
游靜提及最近和香港詩人飲江身處兩地的互動創作經驗,並帶來《超實驗》、《告別庚子或BN》兩首詩,即席以粵語朗讀。詩中不少用字都帶有港式趣味,「姑慈」意指名牌GUCCI,「樽鹽」等同「尊嚴」,詩中亦涵蓋近日香港BNO護照的議題,雖然台灣同學們未必能夠直接理解當中含意,但這就是跨的趣味性所在,創作者以詩的形式切入討論,把香港社會議題帶到另一個地域,即使沒有其文化和社會的親身體驗,在闡釋詩的過程當中,無形促使跨文化的互相理解,以詩為媒介,超越彼此經驗和知識,走進新的可能性,游靜稱之為未知的領域,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也可以介乎兩者之間,不論是好是壞,這就是「跨」活躍時的趣味。
本土的限制
「最痛苦的問題不是抗爭不是打壓,而是把社會分裂,製造龐大的二元對立,變成了有一種人叫『你們』,有一種人叫『我們』。」談及《你們與我們》一詩,從雨傘運動走到今日香港,抗爭運動愈演愈烈。回歸到根本性議題,這首詩背後影射的不只是政見對立和衝突,而是「你們」與「我們」如何被建構,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兩種人的相似和差異性從何形成。
近年常討論到本土或土生土長的問題,從創作中探索身份認同。游靜提出若把本土說死了,它就變成一個標籤,迫使大家符合那個規範。每個人在創作上都有選擇「本土」或「不本土」的權利。在進行與香港議題相關的創作時,游靜撇開了大眾對本土的既定標籤,更注重思考本土的複雜性、模糊性和矛盾性,與香港一路走來的變化,和自身感受到的身體經驗。身體經驗是最誠實的,所謂本土,其實就是身體與身處之地不斷互動,從而建構出含有不同養份的創作。
在講座結束前,廖偉棠指出如今香港處於動盪不安的形勢,卻為創作者提供大量材料,這是身為香港創作者的矛盾和內疚。游靜則補充說,當我們活在歷史的風口上,這就是靈感的泉源,把不滿化成創作動力,安撫現實帶來的不安,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最適宜創作。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聲演者:趙鷺燕
親愛的,
該怎麼定義你呢。
在這樣的壞時勢,你甚麼也沒有了。應該是,他們說你甚麼也沒有。
你丟了工作,你本來在咖啡店或者飛機上沖咖啡,但現在沒有客人,老闆把你請走了。
或者,你是舞台演員,政府把劇院關了,你排演了幾個月的戲沒有人能看到,演出的薪水也沒能拿到。
但是你仍要交租。他們就對你說,「你搬去住鄉村鐵皮屋吧」、「你搬去住工廈的劏房吧」、「你去做XXXXX吧」,那是你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你還是面對現實吧」、「創作呀出書呀理想甚麼的,有甚麼意義」,「你就馬死落地行吧。」
可是,你的馬,還沒有死。對,我要寫信的對象就是你們,你的生活被拿走一大塊,但你心裡知道你還有想做的事,你知道你想做甚麼,想過怎樣的生活。
你的馬,還沒有死。你很憤怒,但你現在手上甚麼牌也沒有,做甚麼也無法出這口悶氣。但你甚至不需要證明甚麼給他們看。的確,你現在是沒有錢,但也不等於你要落入他們口中的「現實」生活方式。他們只是看不到人有很多可能性,就只會出一張嘴。
現在你忙於糊口的工作,也許是臨時的短工,或許是一個陌生的行業,也或許你還在找新的工作。在這些工作的夾縫中,你想出去走走,去台南或京都吧,但全世界都封關了(只有你在的那個小城對特定地區的人不封關)。你想去喝個咖啡,跟朋友吃個飯,也遇到限聚令、店家倒閉,甚至你在住的舊區整個給封起來。現在你們不能外出晚飯;那麼在家裡吃啊,有人說。但不是所有人都朝九晚五或有辦公室,晚上要上班的怎樣吃飯呢。某天這些都會解禁,但條件是你要在智能電話裝一個會存取很多個人資料,紀錄你行蹤的app。他們要透過手機監控你,當然不止是為了防疫。那幾年,你不是沒有付出時間、汗水,甚至生命安危,在街上站著、跑著,忍受著疲倦、催淚煙甚至警棍,為了一些你認為是基本的信念,而這些權利,其實地球另一邊的人一出生就有了。現在不用說上街,連三個人一起吃飯也不行。你活在鬱悶、沮喪之中。你的世界好像已沒有出路,但,這並不等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那些向你傳播失敗主義的人,是勝利了。
***
那麼現在在說這些大言不慚的話的我,是誰呢?我因緣際會,幾個月前到達了差不多全世界最安全的島上,這裡幾乎沒有疫情。我們甚至在街上都不一定要戴口罩,只有在公共交通及博物館等場合必須戴好,文化活動也大都不用取消。我在河邊的小鎮租了個房子,課餘時間去看電影、看展覽,留在家鄉的朋友都說,羨慕!
但我不是來炫耀的。來這裡之前的兩年,我經歷了一些個人方面的劫難,生計無依,也看不見未來,焦慮到要看醫生吃藥。前年獲邀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那裡有專職文學創作的藝術碩士課程,啟發了我中年求學的念頭,及後幸運地獲島上的大學取錄,不然也不會能在全世界封鎖的時刻過了來。我登機的時候,還有幾個便衣人員站近距離一直盯著每一個離境人士的臉。登機的人看起來多是留學生,他們是有這麼想抓走我們的年輕人嗎?我想說的是,過去這兩年我彷彿活在真空裡,身邊有人苦口婆心叫我搬去更差的地方住、去做違反你志向的工作。現在看來,那時候的他們也不會料到此刻的我能過來這邊念書吧?
***
有人說,當人生給你檸檬,就用它來弄檸檬飲料吧。這好像有點阿Q,但也不完全是,因為我們都是有想像力、有好奇心的人,當生命引領我們走進死胡同、讓我們遇到怪獸,我們都能運用這些經驗創造出樂趣及新的出路。我以自己的經驗舉個例——雖然也許都不是很良好的示範:我把(被)離散、和及後失敗的戀愛寫成自傳體小說——這個我還未出版已遇到一些反對聲音——就是覺得我不應該把這些不上道的東西寫出來,很不堪云云。那我當然有文學上的理由;因為它就是要這樣被寫出來。怎麼樣?那時候我喜歡的人長得很像某種會在水裡捉魚吃的動物。過去一年多我都在看很多這個動物的照片和影片。然後我發現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我知道牠各個物種的長相差異、特性和歷史,甚至知道了以牠為主角的經典自然文學,及看了這小說的電影版(主角是一隻真的動物),和認識了以牠為主角的各種漫畫和創作商品。無論這事情在現實上發展成怎樣的災難,這個動物就是很可愛,我看到牠的照片和抱著以牠為形像的布偶都會很開心,雖然都是會看到那個人的臉。沒辦法,我就是這樣。
所以,將來的你,沒有人知道會怎樣。你的人生會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你將能回去你的咖啡店、飛機、異國旅程、畫室、動物園……還有你的舞台。
*
趙鷺燕
201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主修表演。
喜愛畫畫、旋轉、大叫和咬人。
現為自由身演員。
近期劇場演出包括: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午睡》;天邊外劇場《2042世界望鄉之旅》 、《盧亭百年夢終章》─絕望與希望、《傷逝如她》;浪人劇場《一劍蜀山》、《湖水藍》、《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無耳琴師》(2019愛丁堡國際藝穗節)、《與⻄⻄玩遊戲》(2017臺北藝穗節);眾聲喧嘩《牠和牠和牠的森林》;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沙丘上的巴別塔 : 舞踏深水埗》;近未來事務所《放屁蟲》等。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