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談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集《焰》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旅居台灣。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曾出版詩集《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
SHARE

    11月7日是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1934-2016)的忌日,也是卡繆的生日,兩人構成我喜歡的二十世紀的一個對倒。

    卡繆曾列出他心愛的十個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海。至於柯恩的關鍵詞,則可能是:慾望、懺悔、修行、末日、此刻與彼岸⋯⋯作為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詞集《焰》(廖偉棠、王天寬合譯,商周出版社)與其說綰結了上述種種主題,還不如說它拆散了那一團亂麻,重新編織了詩人生命最後階段的舞步。

    離開了禪修中心的詩人,並非兩手空空地離去,除了保留與其飽受爭議的師父佐佐木承周的幾首對話詩,柯恩修得的佛法心得已經融匯進他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中,以自然萬物取喻。比如說〈海底逆流〉:

    有一晚我出海
    潮退時
    天空顯出凶兆
    但我不知道
    我會被海底逆流
    牢牢抓住

    被丟到海灘上
    連海也不願去那裏
    一個孩子在我懷抱中
    一陣寒意在我的魂裏
    我心有一隻
    乞丐鉢的形狀

    短詩分為兩闕,上闕是一個西方式英雄悲劇的典型場景,從荷馬史詩到但丁神曲都有如此套路;但下闋卻是佛本生故事的變形,暗藏著犧牲與施捨主題的探討,乞丐鉢乃是行腳僧必備之物,也是僧衣草鞋之外唯一的身外物;孩子和寒意分別是生與死的投影,柯恩以心為鉢承受之,是大乘佛教的境界——但他並沒有否定前面十一行裏面的黑暗。

    因為承認黑暗,就有了〈2007年1月15日,西西里咖啡館〉這樣一首與前作成為鏡像結構的詩。與心之鉢對應的是愛之鏡,結尾呼應海底逆流的,是依然被撕裂的愛之疼痛。然而中間飽含感激:「……我所認識的那些事物/且讓它們像雪一樣漂飛/讓我在頭頂上的光明棲居……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蘊含你所寫下,你所擦走」依然是一個包容一切的承受者。

    這種對龐雜萬物的坦蕩承受,可以在北美洲民主詩歌中找到根源。雖然李歐納·柯恩沒有表示過,我們還是能從他詩集中最長的兩首致敬詩讀出惠特曼的影響。那兩首詩分別獻給弗拉門戈歌手安立奎·莫倫特和雕刻家摩頓·羅森嘉登,前者基於柯恩數十年對歌唱藝術的思考,以一連串相悖的立場和行為展開(就像惠特曼常常做的),到達「當我聽莫倫特歌唱/我很謙卑但沒被羞辱/我現在和他一起/走出我無法成為的黑暗/進入我無法歌唱的歌裏的黑暗」的坦率。實際上這也是柯恩對自己藝術的夫子自道,他描述了一種詩與樂的理想狀態。

    向羅森嘉登致敬那首更為抽象、理念化,雖然像給好朋友的作品做廣告,但里爾克式精神向度的深挖得到了對物自身的回歸的響應,後者是禪悟般的光:「一件羅森嘉登作品會讚美支撐它的木頭/因為它是由跟一百年前製造桌子的大腦/相同的大腦製造/那是忠誠、純熟和謙虛的頭腦/它耐心地表現出一件工藝品/難以言喻的無用。」

    詩集更多的還是洛爾迦式抒情詩與美式敘事詩的交替出現,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幽默感,童謠的幽默與布魯斯音樂的幽默被柯恩統一了,那首〈古風歌謠〉簡直像從安達魯西亞的小酒館裏傳出:「我有小小一顆銀心,/這紅色疊疊的玫瑰。/心是起初你給我的那顆/玫瑰是結束時的那朵。」無法不讓人想起洛爾迦那首〈海螺〉:「他們帶給我一個海螺。//它裏面在謳歌/一幅海圖。/我的心兒/漲滿了水波,暗如影,亮如銀,//小魚兒遊了許多。」

    作為現代歌手,布魯斯樂風已經滲進他的血液,也更得心應手。像〈花仇恨我們〉、〈從來不給人惹麻煩〉這種黑人怨曲的辛辣之作,和非常現實主義的〈老朋友〉這種內化布魯斯來源的底層敘事,充分證明了李歐納·柯恩即使成為了全球明星,也沒有放棄理解他身處的社區和歷史,這點與《美麗失敗者》對印第安處境的關懷也是一以貫之的。更何況他還有不少布萊希特式的諷刺短詩,直指本身所處的中產階層的虛妄。

    而他最拿手的還是關於愛、欲和懺情,和早中期作品不一樣的是,這個浪子早已進入「賢者時刻」。他使他的文字遊走於情愛繾綣中,也遊走在半輩子的愛恨裏。數者呼應如共舞,非常自然、清新地從塵世的糾葛中踏步而出,充滿感激,在〈謝謝你的舞〉裏完成一個最優雅的謝幕:

    如此美,如此快
    我們忽焉在前,忽焉在後
    排在
    歡樂神殿的隊伍
    但是綠太綠
    藍太藍
    我太我
    而你太你
    危機輕盈得
    像羽毛一樣

    謝謝你的舞
    它如此糟,如此棒,如此有趣
    謝謝所有的

    一二三,一二三一

    最理解李歐納·柯恩的人,也許還是編輯這本遺著的他的兒子亞當·柯恩。亞當說:「我父親,在其他身分之前,首先是位詩人。他把這個職業視作――如他在筆記裏寫下的――神(G-d)賦予的任務。」他這樣闡釋詩集的名字「焰」:「有許多火和火焰,代替創造與毀滅、熱與光、慾望和實現,貫穿他的作品。他點燃火焰,辛勤地看顧它們。他研究並記下它們最終的結果。他興奮於它們的危險――他時常談到其他人的藝術不夠『危險』――讚揚『在火焰中生出的思想所具有的興奮』」。

    的確,冒險,無論是情愛還是詩藝、歌藝的冒險,是李歐納·柯恩一輩子鍾情的事,因此,他才採擷了那麼多迷人的火焰,交給同樣不怕危險的我們。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小詩潮

    別字

    第五十八期
    <   
       >

    別字

    第五十八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小詩潮
    • 極樂
    • 往後餘生
    • 海之錯
    • 園藝的限度
    • 寶特瓶
    • 極樂
    • 往後餘生
    • 海之錯
    • 園藝的限度
    • 寶特瓶
    透光
    • 英國的路
    • 秋刀魚
    • 英國的路
    • 秋刀魚
    轉注
    • 新詩成就最大
    • 善良,享受,旁觀,邪惡──試背瘂弦〈如歌的行板〉
    • 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談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集《焰》
    • 狐狸洞裡,對讀俄國文學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自然與人的共話
    • 新詩成就最大
    • 善良,享受,旁觀,邪惡──試背瘂弦〈如歌的行板〉
    • 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談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集《焰》
    • 狐狸洞裡,對讀俄國文學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自然與人的共話

    小詩潮


    極樂

    石堯丹
    九十後香港人,偶爾寫詩、攝影。現職浪蕩子,在荒漠尋覓夢的出口。見字讀書,見詩飲水。曾獲文學獎,作品散見於港臺文藝雜誌。
    SHARE

      順著河流,來到名為極樂的溪澗
      我忘記了重擔。泛映在河裡的一位
      負擔的小男孩,他哪裡去了?
      忘記、忘記一雙足印踐踏過花圃
      同樣的花圃——寸草不生
      不容易的落根、生長,的小男孩
      他往哪裡去了?
      逆著風勢,山腰的樹已傾側得像個老人
      我只能俯首,讓骨架穿過整片風流
      厚重的雲覆蓋不遠的山峯
      天也雪白得像一面鏡
      回頭是沒有可能了
      屈膝逆風是最好證明我的足跡
      流徙異地——他們的故鄉
      順流是沒有可能了
      忘記我無法忘記
      一些如咒怨的重擔
      雲過也正傷心
      晚霞落在男孩身上
      跑向極樂的雪崩

      透光


      英國的路

      曾瑞明
      著有詩集《上有天堂的地方》。
      SHARE

        在英國走路,最初是迫不得已的事。駕駛考試不合格,不能駕車。女兒說「富翁失馬」,我雖不是富翁,但也明白她達到的境界。安全也許比便利重要,走路也許會看到更多風景。

        新居離小鎮中心好像有三十分鐘腳程,在陌生的國度,這三十分鐘好像是在沙漠上行走,我們只是想找一滴水,一間餐廳。

        最後得到的是漢堡包和薯條,鮮紅的茄汁象徵那最庸俗的美夢,一個沒有血但可能最沒有營養的夢。

        也許,人的基本要求真的是溫飽和安全。找到回家的路,也是一種基本。學懂找到鐵路站、圖書館和超市,算是小小的成就。人就放膽去尋找更遠的路。去到另一個鎮,走過大街,終於發現美食車、書店和亞洲菜的餐廳。生活似乎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掘呢,人才震奮了起來。

        但人仍是要努力的,如果有目標的話。我們買了一大枝有氣青檸水,就去找某舊鎮(old town)去。這裡,無論是甚麼路,多窄、多陰暗,只要寫著公共人行道(public footpath)的,就總是可以放心走。舊鎮和新區隔著一個樹林,還有一個山坡,這不是我熟悉的那種路。但是,望著一片金黃色的大麥田,看女兒身處其中,自由自在,就感覺人生總是有生機的。兩星期後,再到這個地方,金黃色不見了,換來綠色掌管著這裡。或許,時間才是背後的真宰。

        後來我們在家附近走更多的路。去公園的路,我們會走過馬徑(bridleway),穿過森林,或者走過幽靜的民居。路口一支燈柱,貼著 ‘free apple’的簡單海報 。這裡的蘋果樹蘋果太多,不妨免費贈送給鄰人,這既是善心,也是幸運。不過,自由不是免費的。這點我們會記得。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說,「好的籬笆造就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無論牧場再大,或者地勢再奇怪,也可以有籬笆去製造一條能走的路。有時我們看到羊吃草,有時看到牛。它們望著我們的照相機,笑。有時撒一泡尿,或者打起架來。還未看過馬,也許它們太過尊貴。後來才發現,我們走的路原來還不夠多。附近是有馬的。主人幫它剃毛,跟我們說這隻馬的故事。十四歲了,是一隻老馬,謙和地生存。

        在藍天下,所有動物都是美麗的,包括我們自己。

        路有時是殘忍的。或者說,我們會看到天地不仁。沒有頭的狗屍、老鼠屍,都令小孩卻步。閉上眼吧,向前走。走到河谷,河水又會令我們忘記一切傷悲,或許會強壯了一些呢。對,孩子已經熱烈地吹散蒲公英,歌頌生命。

        遇到禮貌的告示(polite notice)標明這是私人地方,不准進入,我們就緊張起來。到底明白私有產權在這裡的重要性。蘇子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在這裡對一半,錯一半。也是一個香港人的狀況,對一半,錯一半。

        轉注


        新詩成就最大

        何福仁

        寫作多年,近著詩集《孔林裡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詩作大多未曾發表。

        SHARE

          朋友告訴我某君貶逐新詩,認為雙年獎不應有詩獎,更且以為五四以來新詩成績最差。我不知這種議論的細節,──如果有的話,不過我對新詩倒有自己的看法,未必與某君的看法有關。我已好幾屆不做雙年獎的評審了,沒興趣淘此混水。

          我想說的是,若論新文學的功過,我認為最大的突破、最大的成就,就在胡適倡議的新詩。

          小說、散文吾國俱有很好的傳統,其中一直受輕視的散文,我認為漢語散文從全世界的角度講,不是第一,也是第一之一(哈哈,全世界的散文我不可能全都看過) ,隨便舉例吧,從先秦的論語、史傳散文、哲理散文、之後司馬遷、南北朝散文、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西方的,要從蒙田講起。論深度與廣博,我不以為Samuel Johnson會比韓愈好,更不認為蘭姆比張岱優勝。蒙田、SJ、C. Lamb我算讀過。

          小說呢,遑論明清四大、聊齋、儒林外史,之前的傳奇、話本……。今人的小說,有超過紅樓夢的嗎?沒有。但我們不會這樣比。曹雪芹在生的話,要寫,大概也是今人那樣的小說。

          至於新詩,過去的舊詩,形式上都有格套。高手當是力量,之後就成為限制。唐詩變為宋詞,再變為元曲。一直要變的,要尋求出路的,是形式。

          再寫下去,你會寫得比李杜好,比周邦彥、蘇軾好,比馬致遠、關漢卿好?

          都不會。你求變,怎麼變?

          要命的,原來是格套。新文學既然以白話為主,則新詩再用格律句套,不是怪別扭的?個別詩人忽爾又想到格套,那只是個人的挑戰。

          新詩走出這種形式格套,由內容推動,或者內容和形式一起來,每一首都是新的形式。寫詩的人找到文學藝術最重要的東西:自由。

          詩的世界,也是世界的詩,我們要走到1917年,才擺脫格套句式,是否太遲?胡適當年年紀輕輕,有此嘗試,很了不起。

          五四以來,認真地編一本新詩三百首,不是那種翻幾本書,就搞個什麼的詩選,錯字誤排連篇,未必勝過世傳的唐詩三百首(何必這樣比),三百首獨立具足,又各不相同,表現時代面貌,這,新詩就有存在的理由。

          我想到這些,其實也夠了,有人對新詩率爾下結論,寫詩的人,總得稍作回應。

          *獲作者同意轉載自Facebook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