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東京地鐵發生連環恐怖襲擊,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在五輛列車中,以雨傘刺破裝有沙林毒氣的膠袋。事件造成13人死亡,逾6,000人受傷,令全球震驚。作家村上春樹在事發翌年,以一年時間訪問60多位受害者,寫成《地下鐵事件》一書。(註1)
悲劇發生後24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迅速發展,在無人能預料的情況下,接連發生「百萬、二百萬(+1)人69、616遊行」、「612警民衝突」、「包圍警總」、「衝擊立法會」、「警察77事變」等抗爭行動。遊行人數創歷年新高、「勇武」及「和理非」大和解等事情抗爭成果固然令人鼓舞,但伴隨的更多是絕望。不少人在這次運動中首次走上街頭,要面對的不僅是政府的漠視和警察的暴力對待,還有暴力鎮壓後的驚恐情緒,對未來的焦慮不安。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和反送中運動的共同點是,兩者均大規模令人陷入恐懼,所帶來的長期創傷未必肉眼可見。此時此刻,重讀《地下鐵事件》有助我們反思社會對內心創傷的認知,學習面對負面情緒,為漫長抗爭路做好準備。
村上的作品一向具魔幻寫實色彩,故事大多只輕輕帶過歷史時代背景,但《地下鐵事件》卻以報導文學方式,詳細勾勒事件起末。目的是更深入了解受害者當時的心理狀態,為他們撕走「被害者」的集體標籤,把他們呈現為擁有獨立人生的個體。對村上來說,與其是像普通媒體那樣,綜合性地以模糊面目歸立受害者,他更希望不管後遺症輕重、平實地把每個人浮雕出來:
「那天早上地鐵上的每個乘客都是好端端有鼻有眼、有生活、有家庭、希望和恐懼、矛盾和困境——而這些因素都在事件中佔有一席之位。」
因此除了訪談手稿,作者在每篇訪問前都加上對受訪者的描述,包括家庭背景、愛好、職業、性格等等。
頭疼、視力受損等均是後遺症的例子,但有些受害者儘管事發時沒有受傷,後來因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而無法再乘搭地下鐵。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上班族即使中毒後不適,仍堅持上班。村上在書本前言中提到,他曾在雜誌上看到讀者投書,表示丈夫不幸碰上沙林毒氣事件,須留院幾天,後遺症令他無法順利工作。時間一長,他的上司和同事開始說一些閒言冷語,結果像趕出來一樣辭職離去。
朋友P是社運素人,612當日請病假野餐,沒有站在前線但目睹催淚煙。其後幾日雖然難以入睡,但因工作需要依然照常上班。P總覺得自己四周籠罩著一股憤怒、悲傷及無力感,也不解為甚麼辦公室的大家表現得像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同樣地,村上筆下的受訪者在言談間都提到,當時旁人的冷漠在它們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上班人流並沒有人停下來幫助遇害者、醫院職員久久沒有搭理失去意識的傷者等。
六月的P,是我認識他五年以來,哭得最多的P。
英國創傷理論學者Cathy Caruth曾在著作中指出:
「創傷似乎不僅是一種病理,或是心理受傷的病症:它更常是一個在吶喊的傷口,試圖告訴我們一個其他方法不能傳達的現實或真相。」(Trauma seems to be much more than a pathology, or a simple illness of a wounded psyche: it is always the story of a wound that cries out, that addresses us in the attempt to tell us of a reality or truth that is not otherwise available.)
專注研究創傷敘事的Caruth提到,創傷的故事往往是「雙重的敘說」(double telling),在死亡危機(crisis of death)及相關生活危機(correlative crisis of life)之間擺盪,是一個介乎不能忍受的事發經過和及後生存的故事。(註2)
有些傷口雖看不見,但確實存在,凝視它們或能揭曉當今時代的病徵。村上的訪談不但讓日本社會上隱形的暴力變得清晰可見,尤其是其充滿規範的工作文化、高壓的工作環境等,更重要是揭露受害者遭遇到的二次傷害。像村上在前言談到的故事多不勝數,受害者在努力復原同時,亦得不到身邊家人和同事的諒解。精神科醫生中野干三在與村上對談中,比較早沙林毒氣事件兩個月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指出沙林毒氣事件受害者的狀況視覺上是較容易了解,媒體也傾向單純地把事件影像化、程序化,而真正悲慘的後遺症卻沒有反映出來。
反觀香港反送中示威,不合作運動遍地開花。在沒大台的情況下,每個人以自己的方法抗爭,實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運動哲學,把抗爭融入生活。與此同時,汲取雨傘運動經驗,為免民意逆轉,有人提議抗爭應盡可能避免影響民生。在此野貓式抗爭框架下,示威者能迅速集合,然後又「be water」地解散,如水般流動。久而久之,確實不難免讓人有P那樣的感受,彷彿大家活在平行時空,馬照跑,舞照跳。
當然,對記者而言,不分晝夜地全面報導這次運動相信已是莫大挑戰,要深入了解受害者的個人故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不是記者的我們,充當極其重要的角色,以文字、影像、甚至對話記錄及傳播運動者的經歷,補充新聞沒有告訴大家的故事,描繪一個更完整的運動面貌。
過去週六,艺鵠舉辦紀實文本《海浪裏的鹽——香港90後世代訪談故事》分享會。在發問環節中,有自稱是80後的觀眾提問,近日年輕人先後自殺,是否因為他們心靈較脆弱,較難承受社會瀰漫的絕望壓抑氣氛?首先必須提到的是,每個人感受事物的方法不同,情緒亦無好壞對錯之分。正如新聞工作者區家麟寫道,自殺原因複雜多元,不應歸咎單一成因。講座中許寶強教授回應,其實過去數年年輕人自殺率一直在增長(註3),背後牽連的原因像水面下的冰山一樣,暗藏危機。與其把責任推卸到個別人士或事情(例如通識教育)上,不如反問政府為何遲遲不作出改革、回應廣大市民所表達的訴求?
以目前事態發展,今天根本難以預測明天會發生的事,反送中運動完結前會不會看到像《地下鐵事件》的長篇報導文學出版,實在是未知之數。不管你有沒有參與抗爭運動,我們作為命運共同體,亦應盡能力審視自己的情緒,主動以尊重的心傾聽身邊聲音,成為彼此的樹洞,互相撫平治癒受傷的心。
P.S. 寫這篇文時循環播放台灣已解散樂團「那我懂你的意思了」的《原諒我不明白你的悲傷》,裡面有幾句歌詞是:「那些還來不及說再見的 / 會再見吧 / 我知道我不該停下腳步 / 對你 / 記得我承諾過。」嗯,抗爭路我們會繼續走下去的,希望加號後面的數字不要在增長,我們一個也不能少。
註1:村上繼而採訪多位奧姆真理教教徒,出版《約束的場所》。
註2: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7.
註3: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CSRP)於2018年9月10日發布的自殺數據,2012年至2016年間,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由8.3增至9.5。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在煙霧中,用餐肉
砌一面警察國裡的連儂牆,
可以無盡長。
是時候想一想
如何坐下去這個問題。
關於椅子,
也關於堅持與選擇,
一個落點,一些準備。
請坐。
我十時許走,一直在街上。沒看手機,不知商場有事。只聽到有人叫「有冇記者,入商場」。我在街上很呆。街上仍有很多人。
被趕得很厲害。走時才知商場有事。
街上清場時有人叫入商場避。我沒有去。純粹直覺;商場一旦封鎖,沒路走。
我也不想打警察。我不激動憤怒哀傷。都沒有。
原來心裡荒涼。
群眾其實很興奮,也很驚怕。
事情已經不是當初。也與公民社會無關。只是仇恨。
或者比較接近暴力。到臨界點,我就會癡呆,一片空白。
被趕去平台時手機突然響,問我在邊,新城巿廣場大打。
怪不得外面個個看手機。
有人等機會大打流血。我感到那種嗜血動物的飽滿。警察要聽指示,他們也很驚,雖然有武器。
一直走了幾公里封鎖線外才有車。
磚頭一早挖起。
他們相信甚麼,不重要。
一條不歸路。
無人可以停止。沒有打警察或被捕或留在家中,一樣要受。
我們的日子會更壞。
我見過更壞的國家。現在慢慢明白。
從一個還可以生活的年代,經躁動與爆發。這一次和2014年我想很不一樣。
其實我很早,第二次大遊行之後,開始疏離。
他們要創造世界。那是我知道的事物,消失當中,突然粉碎。
在現場我一人經歴暗靜的死亡。
*此訊息得作者同意轉載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出生於瑞典的卡爾—約翰·厄林(Carl-Johan Forssén Ehrlin),自2006年出版他首部兒童故事繪本《好想睡覺的小兔子》(繪者艾莉娜·茂紐恩),旋即登上亞馬遜網站「自費出版品」的暢銷冠軍,書中神奇的催眠效果,一夕之間成了爸爸媽媽夜裡哄孩子入睡時的必備讀物。這本書迄今在世界各地已銷售超過100萬冊,其後更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此系列的其餘作品包括《好想睡覺的小象》以及甫出版的《好想睡覺的拖拉機》。卡爾受邀到本屆香港書展,首次和香港讀者面對面交流。透過訪談,讓我們一窺卡爾溫柔而舒緩的故事催眠術。
提問、整理、攝影:林日錦
Q你自小在瑞典長大,小時候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床邊故事?
我很喜歡一本童書,突然記不起書名,總之是關於一個男人和一顆紅蘋果的故事。故事從一個惡作劇開始,主人翁的朋友放了一顆塑膠蘋果在窗台,故作這顆蘋果它會慢慢熟透,後來發生了一些事,一隻鳥掠過窗台叼走了假蘋果,最後,(真的)紅蘋果陰差陽錯又回到了窗前。當我還小的時候,這本書對我來說很有趣。
還有一些沒被翻譯成外語的故事書,其中一本,講一隻大黑熊,平時熱愛幫助身邊的弱小動物,這類故事啟發我去多做善事。我想起小時候,喜歡坐在收音機旁,嘗試去探索各國語言,記得從一個廣播頻道,聽到各種外語,各種文化碰撞在一起,我完全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當時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當時的夢想是環遊世界,志願是成為一名警察。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明白兩者的關聯,因為我現在到各國出遊,幫助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雖然我不是一名警察,我仍然伸出援手,書裡我都做著這些事,兒時夢想彷彿成真了。
Q當初是什麼情境,促使你寫下《好想睡覺的小兔》?
我此前寫過一些專給大人,類似「個人發展」的勵志書。說實在,這本童書完全不在我的計劃之內,一直要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剛好有一天,當我正在開車時,忽然冒出這個想法——我可以寫一本幫助孩子入睡的童書,而且想好了運用什麼方法。當我把這個念頭告訴我母親時,她說你趕快把故事寫下來,我臨時找到鉛筆和餐巾,把那些零碎的想法直接寫在餐巾上。之後,我又寫了《好想睡覺的小象》和《好想睡覺的拖拉機》,盡自己最大能力使用不同方法幫助孩子入眠。
Q你本身唸心理學系,想知道你是如何結合心理學和說故事技巧,哄孩子入睡?
五六年的大學生涯,其實不單單唸了心理學,還包括修辭學、教育學,所以當我在傳授其他人怎麼接觸孩子,怎麼引導孩子投入到故事裡面時,實際上這些方法綜合了不同領域的學科。我沒有特別學過說故事,這是書中比較弔詭的部分,如果故事太生動了,孩子不會想要睡覺,他們會喊說「媽媽,媽媽,我想聽故事結局!」所以我需要做的是平衡兩者,讓他們靜心聽故事,但不能太多,它確實是一個挑戰。
Q這一系列前兩部作品都以動物(兔子和小象)為主角,最新一部主角是拖拉機,怎麼會出現這種轉折?
我預設男孩普遍上都喜歡拖拉機,勝過兔子和大象,所以不喜歡動物的孩子,他們可以選擇拖拉機。我希望吸引越多孩子越好。至於為什麼選擇兔子和小象?我事前做了一些調查,問了身邊的家長他們孩子喜歡什麼動物?他們不約而同都說兔子和小象。
Q書中的語調特別溫柔舒緩,你會否擔心其他家長唸故事時,無法達到同樣效果?
書中為此附帶使用說明,家長可照著那些貼士唸這本書,但那或許只是我的方法,他們比我還瞭解自家孩子,必然有更適合的方法。我常常提醒家長們,用你們覺得奏效的方法。我遇過一名家長,他重複唸同一段落給孩子聽,孩子一下就睡著了,所以這本書其實開放給家長自己去摸索。
Q得知你有兩名孩子,當你在教育或哄他們入睡時,有沒有試過碰釘子?
我希望帶給他們良好的教養,教育他們認知每個人的界限,然後在界限裡獲取自由。我覺得每個年齡階段,都會經歷不同的事,大兒子現在五歲,小兒子兩歲,他們一會兒是好哥兒們,玩在一起,然後發生了一些事,就翻臉了,整天吵得沒完沒了,我想,這或許是童年的一部分。兄弟倆臨睡前都比較黏媽媽,我會多加練習,希望有一天他們也可以接納我(笑)。
Q寫這系列書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好想睡覺的小兔子》當初寫得比較隨性,《好想睡覺的小象》則用了母語來寫,我在字裡行間加了逗號,運用了一些非典型的敘事方式,然後在寫這本書時,公司來了一個新編輯,她特別挑剔,勸我該這樣寫,那樣寫,我因此需要重新排列那些句子,當時確實有點綁手綁腳,不過還是奏效的,我試圖在妥協和堅持之間找到平衡點。無可否認以母語書寫相對比較專業。
我對讀者的反饋特別敏感,公司裡有人負責轉達我這些反饋,但其實改變不大,因為《小兔子》一開始迴響就很好,雖然《小象》和《拖拉機》換了一種方式書寫,我找了其他方法幫助孩子專注在「放鬆」(relaxation)上,不僅僅多加了新角色,背後其實有許多繁瑣的工作。
Q現代社會許多成人有失眠困擾,你有何建議?這本書適合大人看嗎?
當我有失眠困擾時,自己會放這系列的有聲書來聽,幾乎每次都奏效,我完全不知道故事怎麼結束(笑),將來會發行成人版,我希望幫助那些有失眠困擾的成人,任何最新消息敬請鎖定我的Instagram。
Q相信有些孩子比較好動,你希望給家長什麼樣的建議?
我們曾在幼稚園做過實驗,趁孩子的午休時間唸這本書給他們聽,當時聽說有一個男孩特別好動,他是那種喜歡跑來跑去,坐不住的孩子,然後我們試了一星期,據說他是全班最快睡著的孩子,因為有人告訴他把全神貫注在放鬆上,果然一下就睡著了,很多家長和我說他們帶了孩子去做診斷,最後發現都沒用,反倒是這本書,成功讓他們孩子迅速入睡,我覺得竅門是要有個人告訴孩子專注在什麼方向。
Q最後,請你介紹一下你的新書《Brave Morris: A Week Upside Down》。
故事中有個叫Morris的男孩,我的小兒子也叫Morris,角色的取名靈感源自於此,書中記錄了Morris一周內的生活,他的日常發生了一些變卦,即將要搬家,男孩為此有點焦慮,我主要想疏導孩子怎麼應對這些突發情況。男孩擔心開學,擔心認識新朋友,思念老朋友,我想教他們怎麼處理這些傷感的情緒,然後迎接新朋友。另一日,男孩在學校嬉戲,整身髒兮兮的,回家洗澡時發現浴室內有隻蜘蛛,嚇了一大跳,他母親教他轉化大腦的感覺信息,藉以消弭心中恐懼。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好一本書,它輔助正值成長階段的孩子,教導他們應對生命中的挑戰。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