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害羞的事。
幼年讀過的日本童話中,其中一則是這樣:某男子,居於深山中,某日無意間救了一隻鶴,數日後,一絕色少女前來敲門,請求男子收留。原本男子以生活清苦為由拒之,但禁不起少女一再懇求,只得讓她留下。又過數日,少女告訴男子:「我現在要進去房間裡面三天三夜,請你絕對不要偷看。」三日後,少女捧錦出,男子售錦而得千金,返家後,請求少女再織一匹錦。少女允之:「這一次恐怕會比較久,請你也絕對不要偷看。」男子點頭答應了。然而,到了第四日,少女遲遲未現身,男子忍不住偷偷拉開了紙門,他竟看見一隻鶴坐在紡織機前,張喙啄羽,取鶴羽織作為錦……
禁忌終將被破壞,弔詭的是,遭受懲罰的並非毀諾在前的男子,而是設下禁忌的鶴。一旦形貌暴露,異類妻子就不得不回返自然。日本榮格學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對《鶴妻》(鶴女房)中隱身遠去的鶴提出了解釋:「女子沒有責備男子破壞禁令,她是為了裸體被看到,強烈地感到羞恥而離去。」
詩就在那不可示於人的密室中。
密室內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拉開紙門前,些微光影聲響變化都難免啟人疑竇,紙門外的人只能盡量靠近它,卻仍然一無所知。不,當然他不是一無所知,他聽見紡織機喀啦喀啦的聲響,很可能甚至聞到一縷血腥氣,他若有所悟。禁忌的設立,乍看之下是鶴必須隱藏面目,或許,也是為了保護男子處於蒙昧之中。
許多年來,每當我坐在電腦前,試圖寫下一些甚麼(而往往未果),我就會想起這個故事。少數幸運的時刻,我是門外人,詩在蒙昧之中逐漸完成,我唯一可做的就是耐心等候。更多時候,我徒手剝下了自身血肉,剔筋洗髓,將一種纖維撚成另一種纖維,斷續,交織,化血肉為黼黻。
織錦毫無疑問是極其女性化的、身體的勞動,它是女體的延續──當這句話由象徵轉而為一樁事實陳述,除了切身之苦,我們不難想像前方有另一重恐怖隱而未顯:完工以後,織錦將輾轉落入陌生人手中,被任意裁剪,被縫紉。
寫作頗類織錦。它要求你交出一部分的自己:經驗、記憶、觀點、感知、理想……有時候,它要的很多,幾乎令人毀傷。寫作很難。起初,寫作者對於他所要織造的事物一無所知,他只有一種模糊如團塊的感覺,而後經由反覆思辯,終於他掰開了感覺的繭,抽出透明的絲線,梳理,連綴,重新編織,寫作是孤獨的手工藝。
詩人是工匠,是造物者,他身處他的秩序之中。然而,鶴尚且有紙門作為屏障,詩人卻無從藏匿自己,就這點來說,詩人的處境說不定比鶴還要令人擔憂。尤其,剝除不必要的脈絡與裝飾,詩的本真,亦即詩最重要、本然的屬性就完整地嶄露,那是詩的核心,當然也可以說就是詩人的核心。赤裸至斯,幾乎無物以蔽體。赤裸是危險的,這一點,鶴一開始就知道了。
害羞來自於詩必然觸及核心,所謂核心,究竟意味著甚麼呢?那個東西,也許不在寫作或人生的上半場浮現,它可能在最早的作品中就露出端倪,也可能來得很遲,但它確實存在。於我個人,我願意引用另一個童話故事來說明它──安徒生在《豌豆公主》中描述了一位公主,她因為數十層床墊下的一顆豌豆而輾轉難眠,乍聽之下有點荒謬,但豌豆不只是豌豆,小如塵埃,大逾腫瘤,豌豆可以是任何事物。
換言之,那永遠無法拋棄無從釋懷的,正好是你這一生必須付出整個自己作為代價去書寫的。
《忐忑》的後記〈無跡之跡〉中,我說:「不寫時自有不寫的冶煉。」不寫的冶煉自然不涉及任何寫作技巧,它只是感覺。它只需要感覺。全心全意。寫作之難,說穿了,只是人如何指認屬於他自己的豌豆,琢磨它,同時受其琢磨。
故事的最後,鶴悲鳴而去,少女的公主身份受到眾人承認,非常巧,這兩個故事其實都和真實面目的揭露有關。至於詩人,他在他的手藝中原形畢露,害羞的事,原本也就是一直以來想說的事。
___
湯泉
貼面吐出的煙
昏黃中一段
款擺,蒙昧而畢露
上下溫存澆灌
微燙微暈且微微
折轉著
無主之舌
埋向不設防的纖毫
雪積於瓦,因舔舐而化開
一道最隱密的飛瀑
毛孔
惺忪地醒來
花之薄汗
乳油之凹軟
丘壑安靜移動
橫陳的是宮殿
瀰散的是長宵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物異←徵稿選①
萬物在我們短暫的生命
粉碎成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譬如歌失去了耳朵
傘遺失了雨
而貓咪,我們所愛過
撫過的貓咪
丟失了睡意
「或許還有船,或許
還有撐出海面的島」
忍住不觸碰仙人掌的刺
脫皮的蠍尾
逼真魔幻的蜃樓
排隊進入檢查哨
該回答的回答,該閉嘴的閉嘴
眼球陷入滾燙的沙漠
背包裡所謂的違禁品
面具、雞蛋、抒情歌、網球拍
拔掉毒螫
拒絕成年的姿態
坦克嗷嗷待哺
戰爭,每天都在偽裝和平
陽光死了
一束又一束
你適合活得海浪
活得更森林更燈火昇平
哪像我
不適合活得綠洲
不適合活得比黑夜長比貓久
貓起碼真誠
用力喜歡
認真討厭
醒著都在思索
如何把日子塞進紙箱
看看那些磨得發亮的爪子
我連蟑螂都不敢抓
貓跳到我腿上
躺下來呼嚕呼嚕
呼嚕呼嚕
你會夢見我嗎
你會收留我嗎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三月的臺北,陽光和煦,春意盎然。前幾天還是潮濕的冷,今天天空的顏色卻是鮮明得可愛。從冬天跨進春天,帶著一條無形且曖味不明的線,萬事萬物皆蘊含著跨的特性,從文化、學術、語言以至性別討論,自由的空氣流動穿梭於各個領域,「跨」這個字的本質,潛藏於大自然當中。這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舉辦公開講座「我的跨寫作」,邀請遊走於各個創作領域、擁有多重身分的香港作家游靜,由移居台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主持,探索如何從日常生活和創作當中,發掘「跨」的趣味性。
跨之必要
游靜形容自己是個怕悶的人,所以「跨」字之於她,是生於本質,最自然不過的事。她不斷跨出界限,從劇場、媒體理論、音樂評論、電影研究及至影片拍攝,無一例外。而游靜的大學經歷,似乎也與「跨」脫離不了關係。
一九八五年考進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系,剛好碰上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正正是那個年代的現實,促使她並不滿足於英國文學所給予的知識,「也斯在港大英文系開中國現代主義與文學的課,讓我開始明白,一些我從小喜歡的作家、詩人,如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辛笛、穆旦,他們不單是一些天才作家,他們不單是他們自己,也是受當時的一些時代的經驗、受外來加上在地混雜的思潮所牽引,並以他們的作品作出回應,又積極地參與了建構那個時代。」於是她企圖認識被視為落後的作家思想,畢業論文以沈從文與解構理論為題,跨出英國文學的門檻。
回顧多年學習經驗,游靜理解到在不同脈絡和時空環境裡,每個人的條件和被構成,甚至作品或是媒體本身,都包含時代的限制。從文學出發,走到傳統上不屬於文學的地方,游靜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一方面從而更了解文學,另一方面也觀察到單一媒介所帶來的限制,於是她嘗試通過跨越各種媒介載體,以創作回應世界,從而更有效地開拓各種創作的可能性。
她談及曾在香港、澳門和日本北海道的少年感化院舉辦媒體工作坊,「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安全地帶,到被認為很危險的犯罪少年那裡,一方面受他們滋潤,他們的創意、衝勁,遠遠超過我,另方面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看到像我們這麼安全的社會是如何走過來/被製造出來的。」少年們透過聲音和影像表達自我,從他們身上游靜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把這些創作經驗整理成一部名為《壞孩子》的紀錄片,在這種跨世代、跨文化、跨背景的碰撞下,激盪出跨文類和創作的火花。
以詩越界
游靜提及最近和香港詩人飲江身處兩地的互動創作經驗,並帶來《超實驗》、《告別庚子或BN》兩首詩,即席以粵語朗讀。詩中不少用字都帶有港式趣味,「姑慈」意指名牌GUCCI,「樽鹽」等同「尊嚴」,詩中亦涵蓋近日香港BNO護照的議題,雖然台灣同學們未必能夠直接理解當中含意,但這就是跨的趣味性所在,創作者以詩的形式切入討論,把香港社會議題帶到另一個地域,即使沒有其文化和社會的親身體驗,在闡釋詩的過程當中,無形促使跨文化的互相理解,以詩為媒介,超越彼此經驗和知識,走進新的可能性,游靜稱之為未知的領域,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也可以介乎兩者之間,不論是好是壞,這就是「跨」活躍時的趣味。
本土的限制
「最痛苦的問題不是抗爭不是打壓,而是把社會分裂,製造龐大的二元對立,變成了有一種人叫『你們』,有一種人叫『我們』。」談及《你們與我們》一詩,從雨傘運動走到今日香港,抗爭運動愈演愈烈。回歸到根本性議題,這首詩背後影射的不只是政見對立和衝突,而是「你們」與「我們」如何被建構,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兩種人的相似和差異性從何形成。
近年常討論到本土或土生土長的問題,從創作中探索身份認同。游靜提出若把本土說死了,它就變成一個標籤,迫使大家符合那個規範。每個人在創作上都有選擇「本土」或「不本土」的權利。在進行與香港議題相關的創作時,游靜撇開了大眾對本土的既定標籤,更注重思考本土的複雜性、模糊性和矛盾性,與香港一路走來的變化,和自身感受到的身體經驗。身體經驗是最誠實的,所謂本土,其實就是身體與身處之地不斷互動,從而建構出含有不同養份的創作。
在講座結束前,廖偉棠指出如今香港處於動盪不安的形勢,卻為創作者提供大量材料,這是身為香港創作者的矛盾和內疚。游靜則補充說,當我們活在歷史的風口上,這就是靈感的泉源,把不滿化成創作動力,安撫現實帶來的不安,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最適宜創作。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聲演者:趙鷺燕
親愛的,
該怎麼定義你呢。
在這樣的壞時勢,你甚麼也沒有了。應該是,他們說你甚麼也沒有。
你丟了工作,你本來在咖啡店或者飛機上沖咖啡,但現在沒有客人,老闆把你請走了。
或者,你是舞台演員,政府把劇院關了,你排演了幾個月的戲沒有人能看到,演出的薪水也沒能拿到。
但是你仍要交租。他們就對你說,「你搬去住鄉村鐵皮屋吧」、「你搬去住工廈的劏房吧」、「你去做XXXXX吧」,那是你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你還是面對現實吧」、「創作呀出書呀理想甚麼的,有甚麼意義」,「你就馬死落地行吧。」
可是,你的馬,還沒有死。對,我要寫信的對象就是你們,你的生活被拿走一大塊,但你心裡知道你還有想做的事,你知道你想做甚麼,想過怎樣的生活。
你的馬,還沒有死。你很憤怒,但你現在手上甚麼牌也沒有,做甚麼也無法出這口悶氣。但你甚至不需要證明甚麼給他們看。的確,你現在是沒有錢,但也不等於你要落入他們口中的「現實」生活方式。他們只是看不到人有很多可能性,就只會出一張嘴。
現在你忙於糊口的工作,也許是臨時的短工,或許是一個陌生的行業,也或許你還在找新的工作。在這些工作的夾縫中,你想出去走走,去台南或京都吧,但全世界都封關了(只有你在的那個小城對特定地區的人不封關)。你想去喝個咖啡,跟朋友吃個飯,也遇到限聚令、店家倒閉,甚至你在住的舊區整個給封起來。現在你們不能外出晚飯;那麼在家裡吃啊,有人說。但不是所有人都朝九晚五或有辦公室,晚上要上班的怎樣吃飯呢。某天這些都會解禁,但條件是你要在智能電話裝一個會存取很多個人資料,紀錄你行蹤的app。他們要透過手機監控你,當然不止是為了防疫。那幾年,你不是沒有付出時間、汗水,甚至生命安危,在街上站著、跑著,忍受著疲倦、催淚煙甚至警棍,為了一些你認為是基本的信念,而這些權利,其實地球另一邊的人一出生就有了。現在不用說上街,連三個人一起吃飯也不行。你活在鬱悶、沮喪之中。你的世界好像已沒有出路,但,這並不等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那些向你傳播失敗主義的人,是勝利了。
***
那麼現在在說這些大言不慚的話的我,是誰呢?我因緣際會,幾個月前到達了差不多全世界最安全的島上,這裡幾乎沒有疫情。我們甚至在街上都不一定要戴口罩,只有在公共交通及博物館等場合必須戴好,文化活動也大都不用取消。我在河邊的小鎮租了個房子,課餘時間去看電影、看展覽,留在家鄉的朋友都說,羨慕!
但我不是來炫耀的。來這裡之前的兩年,我經歷了一些個人方面的劫難,生計無依,也看不見未來,焦慮到要看醫生吃藥。前年獲邀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那裡有專職文學創作的藝術碩士課程,啟發了我中年求學的念頭,及後幸運地獲島上的大學取錄,不然也不會能在全世界封鎖的時刻過了來。我登機的時候,還有幾個便衣人員站近距離一直盯著每一個離境人士的臉。登機的人看起來多是留學生,他們是有這麼想抓走我們的年輕人嗎?我想說的是,過去這兩年我彷彿活在真空裡,身邊有人苦口婆心叫我搬去更差的地方住、去做違反你志向的工作。現在看來,那時候的他們也不會料到此刻的我能過來這邊念書吧?
***
有人說,當人生給你檸檬,就用它來弄檸檬飲料吧。這好像有點阿Q,但也不完全是,因為我們都是有想像力、有好奇心的人,當生命引領我們走進死胡同、讓我們遇到怪獸,我們都能運用這些經驗創造出樂趣及新的出路。我以自己的經驗舉個例——雖然也許都不是很良好的示範:我把(被)離散、和及後失敗的戀愛寫成自傳體小說——這個我還未出版已遇到一些反對聲音——就是覺得我不應該把這些不上道的東西寫出來,很不堪云云。那我當然有文學上的理由;因為它就是要這樣被寫出來。怎麼樣?那時候我喜歡的人長得很像某種會在水裡捉魚吃的動物。過去一年多我都在看很多這個動物的照片和影片。然後我發現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我知道牠各個物種的長相差異、特性和歷史,甚至知道了以牠為主角的經典自然文學,及看了這小說的電影版(主角是一隻真的動物),和認識了以牠為主角的各種漫畫和創作商品。無論這事情在現實上發展成怎樣的災難,這個動物就是很可愛,我看到牠的照片和抱著以牠為形像的布偶都會很開心,雖然都是會看到那個人的臉。沒辦法,我就是這樣。
所以,將來的你,沒有人知道會怎樣。你的人生會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你將能回去你的咖啡店、飛機、異國旅程、畫室、動物園……還有你的舞台。
*
趙鷺燕
201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主修表演。
喜愛畫畫、旋轉、大叫和咬人。
現為自由身演員。
近期劇場演出包括: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午睡》;天邊外劇場《2042世界望鄉之旅》 、《盧亭百年夢終章》─絕望與希望、《傷逝如她》;浪人劇場《一劍蜀山》、《湖水藍》、《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無耳琴師》(2019愛丁堡國際藝穗節)、《與⻄⻄玩遊戲》(2017臺北藝穗節);眾聲喧嘩《牠和牠和牠的森林》;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沙丘上的巴別塔 : 舞踏深水埗》;近未來事務所《放屁蟲》等。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