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崗地文藝遊祭2019—一家童遊新蒲崗
隨著「起動東九龍」的社區發展計劃徐徐展開,擁有50多年歷史、見證香港工業和工人文化變遷的新蒲崗工業區的故事變得彌足珍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的出版社水煮魚文化紮根新蒲崗多年,除了感應工業區的變化,也希望能把過去、現在的故事,以各種藝術的形式,帶到市民大眾面前。
自2017年舉辦的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今年走到第三屆,邀得區內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成為場地伙伴,繼續連結區內各式各樣的藝文團體,特別徵集到區外的幾間獨立書店到來設置書攤,提供具知性而又有趣的活動,讓區內市民感受此區的藝文氣息。
第三屆「新蒲崗地文藝遊祭」將會在3月16至17日舉行,主題為「一家童遊新蒲崗」,以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校舍為基地,縮影新蒲崗今昔,讓市民透過不同的藝文活動認識新蒲崗之餘,也能享受周末的閱讀時光。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 2019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九龍新蒲崗樂善道161號)
【慢活書市】
今年新蒲崗地文藝遊祭首度邀請到區內區外的書店一同到來擺攤,請來了5間獨立書店參與,書類繁多,旁邊設有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你可以在享受暢遊書海的下午。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 (G/F)
參與單位: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里人文化、見山書店、艺鵠ACO、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藝遊導賞團】
工廈美學導賞團 (合作團體:「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走在新蒲崗的街上,如果你曾抬起頭來,不難發現工廈臨立的新蒲崗收藏著大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手寫字招牌。這些招牌都是由寫字師傅親筆揮毫後,再交予招牌師傅製作。今年,水煮魚文化繼續請來了「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李健明先生為我們「解文說字」。李先生的父親李威是扎根於新蒲崗的招牌師傅,與寫字師傅李漢合作,製作過無數繽紛的港味街頭招牌。讓我們一起走在新蒲崗街頭,回想當年今日的香港風景,細味香港的筆墨故事吧!
日期:3月16日
時段:(A) 13:00 (B) 16:00(歷時1.5小時)
費用:$100
適合對象:一般市民大眾、新蒲崗街坊
文學新蒲崗導賞
新蒲崗近年已發展成東九龍的新興豪宅區,但它的過去除了是一個工業重心,更加盛載著香港的重要社會運動歷史,「六七暴動」便是從大有街蔓延開去。水煮魚文化落戶新蒲崗十多年,曾舉辦多種文學導賞,讓參加者從文學認識此區的趣聞舊事。這次,我們將會帶大家從文人視覺讀遊新蒲崗,分享梁秉鈞先生的詩作〈新蒲崗的雨天〉,作家唐睿以鑽石山寮屋區作背景寫的《Footnote》等地區文學作品。
日期:3月17日
時段:(A) 13:00 (B) 16:00 (歷時1.5小時)
費用:$100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新蒲崗街坊
【主題講座】
【陳曉蕾:照顧與被照顧者】
人口高齡化的大趨勢下,上有高堂下有妻兒的人就像夾心餅般承受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一邊為自己生活奔波,同時要肩負著照顧上下兩代的責任。這些「夾心照顧者」承受的壓力,比基層護老者更大,卻備受政府忽略。陳曉蕾女士近年關心「照顧者」議題,到底他們在社區可以有怎樣的支援?
講者:陳曉蕾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2:30-13: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禮堂 (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照顧者
譯介與創作:《兒童樂園》中的圖畫書 (合作團體: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兒童樂園》曾經譯介了不少於1500本的圖畫書(children’s picture book),執事者如何選書、翻譯、重構圖像?講者霍玉英將與參加者一起解構《兒童樂園》譯介圖畫書的歷程。
講者:霍玉英、張煒森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6:0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演講室205室(2/F)
對象:有志圖畫書創作及研究的朋友
【黃可偉x梁梓敦 – 向死而生的路上】
人生是一條單程路,路的盡頭就是死亡。在香港,生死教育似乎只重於生,對死還是帶點忌諱,《逝者紀事》作家黃可偉和資深社工梁梓敦先生將打破禁忌,探討生命的終點。
講者:黃可偉,梁梓敦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4:00-15: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課室303室 (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照顧者
【從《抵岸》到異鄉: 香港文學中的異鄉人】(合作團體: 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我城我書」的2019年度選書為《抵岸》,是澳洲華裔繪本作家陳志勇獲獎無數的作品。它既是一首移民者之歌,也是一個講述接納異己的故事。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本地文學作品當中亦細說著不少有關異鄉人的故事。是次對談請來《異鄉女子》作者陳蕾和評論人李薇婷,由圖像小說《抵岸》說起,探討香港文學中呈現的移民、他者和異鄉人。
講者:陳蕾、李薇婷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課室304室 (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香港文學及繪本愛好者
【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與童同讀】
如何引導小孩子喜歡閱讀,家長的角色很重要,選書、說故事的方式都有一定技巧,今次請來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的Bonnie分享家長與子女一起閱讀的樂趣。
講者:吳凱霖 (Bonnie)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6:0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禮堂 (2/F)
對象:家長及子女
香港90後是如何煉成的:《海浪裏的鹽》作者分享 (合作團體: 艺鵠ACO)
香港90後是生於1990至99年間,現處於20至30歲之齡。他們成長於港英政府與回歸的期間,也是成長於互聯網盛行之時;近十年的社會運動參與,也不乏他們的身影。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社會洗禮,塑造成怎樣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且聽訪問了數十個香港90後的作者蔡寶賢,分享90後的成長與人生感悟故事。
講者:蔡寶賢(作者)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6:0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課室303室 (3/F)
對象:年青人、中學生丶街坊
【電影朝聖:新蒲崗電影聖地巡遊】
將電影分拆成一個個場景後,場景記錄著城市的點滴,今次由主理博客「電影朝聖」的Gary帶大家遊走香港的電影世界,從光影間再次認識新蒲崗。
講者:王冠豪Gary (電影朝聖)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4:00-15: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演講室205室(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喜歡電影之中學生、新蒲崗街坊
【余婉蘭x崑南–人和野獸的區分】
古代神話上有不少的人獸合體是被視為神聖的,但現在當人與野獸混為一談時,只會聯想到人面獸心、禽獸不如,神聖的形象大覆墜落,《無一不野獸》作者余婉蘭和香港作家崑南將探討現代社會的人獸難分。
講者:余婉蘭,崑南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4:30-15: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書攤旁 (G/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喜歡閱讀之中學生
《造紙藝術》講座 (合作團體: 浪花花造紙教室)
「一般人認為所有樹木都能造紙,砍伐樹木不環保,但其實紙匠是會親自種植、悉心栽培用作造紙的植物,自給自足。」全職投入教授「紙的生命」的紅彤彤,以清水掀起層層浪花形成紙的意念,於2014年創立「浪花花造紙教室」,為了學習傳統造紙術,她曾前往台中埔里村紙匠工房,跟林政立紙匠,了解天然資源取材製成獨一無二的手造紙,深深感受到紙匠的精神、心血和專業。透過一次造紙旅程,觸發了一個使命,一份責任要承傳「古法造紙術」。
講者:紅彤彤 redtonetone @ 「浪花花造紙教室」創辦人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5:00-15:45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演講室205室(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喜愛手作
【可洛x周漢輝 x梁莉姿–城裡行走的人】
以城市生活為表現對象,用文字勾勒香港,描繪對香港的認識,三位作家以自己行走香港的經驗,分享他們的寫作靈感。
講者:可洛,周漢輝,梁莉姿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6:0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書攤旁 (G/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喜歡閱讀之中學生
【兒童閱讀時光】
成長小說圍讀 (合作團體: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閱讀並不是只可以獨樂樂,香港教育大學語文教育中心導師簡漢乾將帶大家一起圍讀《十三歲新娘》,享受閱讀眾樂樂。
講者:簡漢乾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3:30-14: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演講室205室(2/F)
讀本:《十三歲新娘》(台灣東方)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高小至初中學生
故事姐姐說故事 (合作團體: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故事姐姐謝嘉莉帶來了香港原創繪本《等待》和《你會咚咚咚嗎?》,在書攤旁跟大家一起排排坐,講故事。
講者:謝嘉莉
日期:3月16日(六)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書攤旁 (G/F)
對象:K3-小二同學,可有家長陪同
讀本:《等待》(香港繪本文化)
時段:(A) 14:00-14:45
讀本:《你會咚咚咚嗎?》(香港繪本文化)
時段:(B) 15:00-15:45
【共讀繪本《風吹過,粟米田》】(合作團體:里人文化、樂施會)
風吹過,新蒲崗的書攤。
這裡有很多粟米,那會有多少個故事呢?
粟米是大自然的禮物,是代代相傳的食糧,變成爆穀的粟米,更令人感受滿口快樂。但另一方面,粟米成為了豬牛雞的飼料,成為了商人掠奪土地的武器;有人輕視粟米,不會珍惜;有人卻連小小的粟米也吃不到,只能求天賞賜。
樂施會將與各位大人和小朋友,現場共讀繪本《風吹過,粟米田》。乘著風,飄遊到世界各地,看不同小孩子與粟米的故事,認識貧窮和糧食公義。
日期:3月16日(六)
時間:16:3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書攤旁(G/F)
對象:K3至小學生及其家長
【共讀繪本《妖怪吃掉我的家》】(合作團體:里人文化、樂施會)
新蒲崗都有妖怪呀!!!!
四處流竄的妖怪由城市飛到芙花島。牠們任意擾亂天氣,在海上興風作浪,搗毀農田,還大肆破壞,影響島民的生計和健康,令美麗的芙花島變得面目全非……
樂施會將與各位大人和小朋友,現場共讀繪本《妖怪吃掉我的家》,更一起想想辦法,如何消滅造成氣候變化的妖怪!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5:30-16: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有蓋操場書攤旁(G/F)
對象:K3至小學生及其家長
【也文也藝工作坊】
自家製環保蜂蠟布工作坊 (合作團體: 自由人)
教育下一代綠色生活保護環境,從生活細節開始,運用天然蜂蠟,製作成環保蜂蠟布,代替煮食用的保鮮紙,減少塑膠即棄廢物。市集工作坊教授製作兩塊蜂臘布,並能即場印整經典文學名句於布上,把文學與生活結合。
日期時段:3月16日(A) 15:30-16:30 (B) 17:00-18:00;
3月17日(C) 12:30-13:30 (D) 14:00-15:00費用:$150(包括製作一大一小蜂蠟布)
(成人組:一個大人 / 親子組:一個大人+一個四歲或以上小孩)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課室301室 (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環保人士、家庭
普普風手繪書簽繩工作坊 (合作團體: 自由人)
一條美麗的書簽繩,能夠好好記錄你在文學大海中暢游的位置。工作坊教授運用普普風格(Pop Art )繪製熱縮膠,配合繩子編織的方法,自製兩條獨一無二的書簽繩。
日期時段:3月16日(A) 12:30-13:30 (B) 14:00-15:00;
3月17日(C) 15:30-16:30 (D) 17:00-18:00
費用:$150(包括製作兩條書簽繩)
(成人組:一個大人 / 親子組:一個大人+一個四歲或以上小孩)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課室301室 (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環保人士、家庭
香草種植及甜品製作工作坊 (合作團體: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學習種植香草的知識及技巧,同時親身實踐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利用在王中培植的香草,製作甜品,體現即摘即煮即食的樂趣。(出席者可獲發一盆香草)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A)12:00-12:30 (B)14:00-14:30 (C)15:00-15: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平台(4/F)
費用:自由定價 (建議材料費:$20)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對種植、環保和甜品製作有興趣之人士
Sphero體驗 (合作團體: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進入Sphero機械球編程世界,利用有趣的Sphero機械球及迷宫競賽遊戲,讓你在短時間內體驗電腦編程的樂趣,並訓練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A)12:00-12:45 (B)15:00-15:45 (C)16:00-16:45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多用途學習室202室 (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對航空有興趣之人士
航空工作坊 Be a Pilot (合作團體: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繞場單飛(Flight Solo) 是每一個成為飛機師必要的首個重要里程。在是次體驗活動之中,你會用飛行模擬器學習起飛、爬升、轉向、平飛、下降及降落等飛行技巧,更有機會完成到一個是一個環繞機場飛行的航道(Traffic Pattern)。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2:15-13: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媒體學習室 (5/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對航空有興趣之人士
字音考估學 (合作團體: soundpocket聲音掏腰包)
儘管中文是我們常用的語文,但不懂得該怎樣發音的字詞在生活上仍然俯拾皆是,我們總嘗試「有邊讀邊」,或是憑自己的理解與想像為那陌生的字創作一個讀法。這些在腦內萌生的發音曖昧善變,字的前文後理﹑筆跡形態,以至閱讀時周遭的環境亦有可能影響我們對一個字讀音的判斷。一聲聲因口誤而生的發音亦在無意間潛進了成長的記憶當中。
聲音掏腰包邀請了藝術家黃翊豐及袁嘉駿參與本屆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他們將於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裡取材一系列不識音韻的字詞,透過工作坊與參加者一同為這些字定義新的聲音,在聆聽、閱讀甚至誤解中了解文字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A) 14:00-15:00 (B) 17:00-18: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課室303室 (3/F)
名額:每節最多12位
對象:12歲或以上一般市民大眾,對文字與聲音有興趣的朋友
紙皮飛鳥工作坊 (合作團體: 木碎好少年)
《攜帶式衣夾紙皮神鵰運動機》是一個結合常被忽略的生活用品與簡單運動原理的裝置,過程可讓學員在這數碼世紀中回塑簡樸,開發他們對生活上各樣物件的觀察和感應,並轉化它們創造出不同主題的作品,希望學員透過製作尋找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5:00-15:45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D&T Room (2/F)
費用:自由定價(建議材料費:$50)
對象:適合8歲以上一般市民大眾、環保人士
「浪花花手造紙の節慶賀卡.造紙班」(合作團體: 浪花花造紙教室)
每年新年大家都會收到很多親戚朋友的祝福及新年利是,但剩下來的利是封還有甚麼用途?「浪花花」提議將接收的祝福再打造成一張再生賀卡,粉紅色配上閃爍的紙張帶着希望,延續祝福。今次慶幸有機會跟大家一同製作再生賀卡,創出更有意義、暖暖的心意卡。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6:30-17: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視覺藝術室 (7/F)
費用:$180/位 (費用已包括當日材料及工具使用,紙張的成品數量視乎熟手的程度而定)
名額:15位 (需預先付款作留位及材料準備之用)
對象:適合8歲以上一般市民大眾
【特備活動】
排練室出走 (合作團體: 浪人劇場)
浪人劇場四月上演好評之作《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但排練室卻「漂流」到藝遊祭主場!於是劇團決定讓大眾一同感受什麼是排練,在一小時的實況排練感受表演的樂趣,觀眾更有可能一起參與綵排呢!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5:30-16:3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禮堂 (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喜歡話劇人士
親子手工意大利粉製作班 (合作團體: 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
從長洲遠渡而來的Chocoduck Bistro創辦人兼主廚周麗筠,將會在新蒲崗為小朋友準備有趣的意大利粉製作工作坊。參加者將會學習從全蛋黃、墨魚汁和甜菜根這3種自製麵團中塑造5種不同類型的意大利面(Farfalle,Orecchiette,Cavatelli,Strozzapreti和Lorighittas)。
我們亦會準備新鮮的自家製番茄醬,參加者可以即場嘗試自己的傑作,亦可以自備食物盒將成品帶回家。
日期:3月17日(日)
時間:15:00-17: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Tuck Shop Cafe (4/F)
費用:$100/1組 (家長與小朋友2人為一組)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家長及4歲或以上的子女、喜愛煮食的人士
微型競車場 (合作團體: 軸物行者wheel thing makers)
軸物行者帶來了由舊車胎、木板等廢零件改造而成的小恐龍車到學校,露天操場將會搖身一變成賽車場!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露天操場 (G/F)
對象:兩歲以上的小童 (建議家長陪同)
【特備展覽】
舊影尋蹤:《兒童樂園》的童年圖像 (合作團體: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由1953年創刊的《兒童樂園》,在1994年停刊,陪伴幾個年代的香港小朋友成長。今次由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帶我們一起重溫童年回憶吧。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WOW Gallery (2/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新蒲崗街坊、對兒童文學有興趣之人士
給新蒲崗的信 (合作團體: 軸物行者wheel thing makers)
為了加深學生對新蒲崗社區的認識,樂在製造團隊為參加學校設計了不同的社區考察活動,包括社區導賞、參觀工廈藝術展覽及戲劇工作坊等。活動後,參加學生把考察成果以文字及視覺藝術形式表現,作品主題為「給新蒲崗的信」。參與學校包括:救世軍卜維廉中學、香港培道中學、高雷中學。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課室302室 (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新蒲崗街坊
初代懷中妖怪圖卷 (合作團體: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藝術家 Kensa 以日本及中國傳統圖卷風格,繪畫Pokemon的角色,成為一幅長達9米長的《初代懷中妖怪圖卷》畫卷。學校的「媒體及跨課程閱讀計劃」配合圖卷,設計了一系列的推廣閱寫作及創作計劃,希望引起同學的好奇心閱讀經典作品,觸發他們內在的創作動機,讓同學明白文字作為一個媒介,是能夠衍生其他媒體的創作。參觀圖卷之餘,也可以欣賞學生的衍生媒體創作,以及嘗試挑戰我們為圖卷而設計的英語遊戲。
日期:3月16 – 17日(六,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圖書館外(3/F)
對象:一般市民大眾、對美術和動漫有興趣之人士
合作藝團: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艺鵠ACO、見山書店、里人文化、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soundpocket聲音掏腰包、木碎好少年、自由人、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浪人劇場、浪花花造紙教室、耀華製作室(「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排名不分先後)
導賞團及工作坊報名:https://goo.gl/forms/Qq8I7F7BhCb7i9pj1
我們相愛在1989年
冰箱啟用
打開門,一切明亮可喜
關上門,馬達兀自嗡嗡孤寂
我們的愛情就誕生在那裡
茄子是十分安靜的鄰居
乖乖巧巧地躺在報紙中
研磨他那種霜紫色的臉孔
我們悄悄跨過看不懂的文字
在他睡熟的時候替他蓋好被子
躲在角落聊我們的心事
玉米坐在遠遠的矮凳上,剝開自己的大衣
不確定自己身體成熟了幾分
還要曬太陽嗎?雖然一切已經來不及
韭菜,不要嘲笑韭菜
纖弱的人,光說話都帶著一股脾氣
相比之下,我們難道不是更容易傷敗的葉菜嗎
在失去水分,根莖開始變得軟弱的時候
慶幸還是有一點點的愛
在我們沒摘除的芽心裡生長
不知道高貴的水果有沒有這種磨人的感情
香梨會不會哀嘆
他沒能成為永恆的靜物畫
而是在這裡等待某一張唇來吻他、咬他、吞噬他
但願他那時是快樂的
像顆無知的蘋果
孩子一樣笑著,散發出天真的甜蜜
這讓冰箱裡的空氣
聞起來像快活的高氣壓
番茄從塑料袋鑽出來
他翻過土豆堆的牆,默默投靠水果區
安靜地把自己縮小縮小再縮小
飲料守著門
在冰箱打開的時候負責保持體面
形象跟氣味都是絕對的,當包裝穿上條碼和編號
身體就顯得不那麼赤裸卑微
沒有人追溯合法生產線正疲累地加工
哪雙不潔淨的雙手撫過秘密瓶口
至少此刻安全,低溫幫所有事物保鮮
甚至可以期望某些複雜的成分會發酵
像酒精%數那麼神秘,那麼神聖
冰箱光是裝著直立筆挺的他們,就感覺醉了
天地搖晃,光影旋轉
我們有時也彷彿聽到瘋狂的音樂搖滾嚎叫
像是嗑了什麼,其實只是待在冰箱
避免聞到太多混雜的氣息
1989年的冰箱持續降溫
黑暗中我們沒辦法辨識誰是真正的蔥,誰在裝蒜
當他們偶爾也喜歡混充彼此
檢查員只能憑著本能,核對身分訊息
或是乾脆打碎,讓他們在黑甜的醬油裡睡
沙茶把自己淹在油裡,隱藏真正的成色
檢查員提醒我們:下輩子投胎,最好乖乖當一枚糖果
負責甜,負責蜜……感覺一切多美
不要動不動妄想鹽分,或是醋勁大發
揮發了本性,讓冰箱懷疑內部腐敗
壞份子就該倒到水溝裡永遠地流
我們在冷氣中接吻
踩著冰凍的隔板裸足跳舞
下去,再下去,我曾誤以為是地獄的地方
只是冷凍櫃
那些魚都僵硬了,卻還是張開眼睛
他們看著什麼地方
那麼美,充滿霜冷的幻覺
鱗片游過一些湖海
那些故事都已經被魚販刮除
內臟乾淨,沒有故事的殘渣
剩下肉與脂肪思索著
存在的哲學
從某處宰下來的腿骨,佔據了大半個冷凍庫
他仍做著在哪奔跑的舊夢
他告訴我們:應當持續說情話,別在寒冷中睡著
睡著就死了,他這樣說著
自己卻倒地成了勻稱的油花
我想:抱著妄念應該也是幸福的
隔壁的臘腸性格比較內斂
直接把話塞在肚子裡
每過一些時日就打一個結
陳年紹興和佐料在他肚子裡慢慢結晶
代替我們懷胎著明日的嬰兒
1989年的冰箱,關起門來充滿秘密
我們相愛,在這個日漸龐大的概念裡
嬉戲或者凍僵
愈愛,愈陷落
我們雙手緊握,遍地張望
沒有傾城
只有冰箱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一顆班駁的頭顱在滾動。
指尖釘在
任何一個定點 你是導遊
黝黑的指似獸爪、口脗曾載我去
秘魯剛果阿根廷印度洋流域
撒哈拉蒸發
滲進沙的腳板,我仰慕你
風塵裹一身愉快的汗
經年累月行走黃土大陸
踩出炙熱的繭。
旋即登上少女峰頂、沉沒加勒比海降溫
未知我
不懂水性、擅於製造高山反應
抑或我 必須坦誠
某種事實 ——
1
我是城市人
體腔內滿佈了綿密的
都市的神經與大氣電波
懸浮粒子致鼻敏感
作息致過勞
深宵水管之放蕩排洩、引擎騷動
以及無人的交通燈
編織夜夢,任
三十枚鬧鐘躁狂
將毋法再被驚動。
2
我是城市人
血液內有俗稱0與1的血細胞
與大數據相處一向老情人
擅於欲拒還迎。
不必懂得金融行情
上街市一趟,對比遊人兩日
神情波幅之百分比 即知悉
是日股市較為動盪。
3
我是脆弱的人
體溫一向正常
而鬆散之感官,卻從未被
社會之張力 完整拼合
一塊小屏幕幻變我肢體表達的延伸
能二十秒內於裡頭催生
存在焦慮
4
我是不懂得迷路的人
效忠於點 對 點
攝取資訊雷同 穿著雷同
進食、戀愛、品味雷同
清晨時分來的冷巴士 跟
黃昏去的是同一輛
挾同站立的人與姿勢
都始終如一
秘密如患上流行性頸椎炎。
倏然,一隻貪玩的鴿降下了一綴排洩於
那件灰西裝領口上像小襟花
訕笑後離去。
牠深知他不會怪牠
非一向為人厚道──只不過
連行走這回事
他都毫無知覺。
5
我是被潑色的人
軀幹乃至思想 之色
按季度,被流行之偏好所染。
假日離不開衣飾、
美女與商品的集中營。推門出去,
也許發現進入了另一座更宏大、
更毋法逃脫的廣場。
將毋法意識臭氧層之缺口、碳排放
、即棄習俗如何兇猛
除非流行文化鼓吹環保。
除非解剖一碟豉汁蒸魚,
現靡爛塑料推砌 魚腹飽滿。
除非殘酷之影像流傳面前,曝
奄奄一息之血小獸躺
屬於牠的皮毛上。
除非瀕危生物集體昂首
走上聯合國講台抗議。
文明日夜屠宰物種
馬賽克難以遮醜
腥膻逐一沖刷眼球
屆時,整個潮流
不小心流一滴煽情的淚光
可能,
也以為是自己的。
6
我是以狹為大的人
每天虎吞數則新聞、影片、資訊
即以為掌握真理。
仰頭望及的風景
被小小的窗花瓜分,呈四方形
天空永被樓宇圍困
唯有從教科書上看見星宿。
唯有從一棵根莖遭鐵腳插秧
扭曲站姿的樹
幻想大自然之生命力。
被豢養的牲畜
成就人的附屬品或裝飾或景點
水族箱鑲起標本
土地規劃締造生存困境
從此了解生物鏈的運作。
我去看你們
一個景點銜一個景點,
不知被關的
到底是不是我。
壯闊的草坪屬於富豪的小玩意
我的自然瑟縮於社區內的綠化帶
我寫落葉喬木,一列斜鳥攜
日光浴、微風溫煦大地
全然是由於陌生而產生的嚮往
並非意象之
隨手可得。
7
我是鄉郊裡的蠻夷
城市裡一頭瘦弱的牛
一顆班駁的頭顱在滾動。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一人婚禮》(2023)是一套不稱職的賀歲片,沒有唐突的恭賀說話,沒有星級陣容,甚至沒有引向大團圓的主軸,大概志不在老少咸宜。
網劇以上,電影已滿
從往績看,導演周冠威擅於再現嚴肅的現實題材,真誠至極。是次執導,可謂大破格。整部電影色彩斑斕,演員表情浮誇,情節曲折而荒誕,屬於典型的港產喜劇。典型讓觀眾可按習慣消費當中的套路和笑點,誘發口碑與賣座的可能。但《一人婚禮》又同時非典型,以網紅為故事主軸(雖然台灣已有相關的電視劇《網紅的瘋狂世界》(2019),但這在香港電影界仍屬創新),把電腦屏幕設為重要場景與敘事空間,又用肥皂劇元素包裝道理,感覺像把自2011年播映的反烏托邦科技探究劇《黑鏡》拍成笑片版,新鮮度十足。
網紅短片如今大行其道,「試當真」雖大潮回落,其密集、專注而富創意的微電影製作,曾一度塑造影視潮流,但微電影始終有別於電影,前者的技術門檻、資金要求、情節豐富度與統一敘事的難度較低,網台往往未能拓展篇幅,拍成長度一小時三十分鐘以上的後者。或許諷刺的是,《一人婚禮》由小薯茄的阿冰擔任主角、飾演網紅,但導演卻是傳統電影人,以純熟技巧掌控比短片複雜的張力變化(且長度近兩小時,不如周星馳電影般常在八九十分鐘結束),顯然要助網紅題材藉大眾向、誠意十足的示範納入正典,使之成為可持續運用的電影資源。
關於喜劇的喜劇
單論關係設定和敘事發展,《一人婚禮》實沒有重大突破。故事中,與演員暱稱相同的阿冰同時被四人喜歡(分別是整過容的高富帥、婚後多年才出櫃的女同性戀者、虔誠憨厚的基督徒、只愛玩的廢青),謊言愈鬧愈大,最後阿冰只想到要愛自己,讓「一人婚禮」由謊言在亂局後變作諾言,亂局有點像《上流寄生族》(2019)最後的派對,但兩邊的失控糾纏,略見牽強、不明所以,姑勿論此,總體上,電影可算圍繞著「follow your heart」這現代常談。
然而,《一人婚禮》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引發思考,以至進入後設思考。所謂後設「meta」,即表達上跳出事物框架以突破慣性思維,彭浩翔在《低俗喜劇》(2012)初段讓杜汶澤面向鏡頭對屏幕外的觀眾直接說話,即屬此例,而《一人婚禮》的後設,則在於講網紅而讓人反思網紅本身,拍笑片也讓人反思笑片本質,當然,述說一件事以帶出反思,很難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後設,但周冠威明顯不斷出入真假、神鬼、愛憎等命題,加入喻指迎合他人而失去自己的小丑妝,以及喻指莫明恐懼的氣球,讓觀眾洞察到電影的愛恨笑哭背後原是虛幻。再者,電影帶有「戲中戲」的意味,阿冰與她男友的網上影片是第一層,他們處身的、明知影片只為炒作的故事世界是第二層,這種「戲中戲」格局容易讓觀眾跳出電影框外,進入第三層思考,想到正向價值不過是套路、改變他人的力量可能出於謊言、嘩眾取寵比發自內心重要、所有表達都有憎惡者、刷人氣與存在感才能獲取名利與認同……這層思考不但針對KOL世界的隱藏亂象,也大抵諷刺喜劇在相同的人性與事理基礎之上,同樣迎合看客文化、以賣座為目的、消費大愛與多元擁抱的觀念。如此,在人人都想成名的年代,《一人婚禮》之可貴,尤在於以帶點左翼味又似在校正左翼思維的姿態,撥現無根底的虛假,叩問內心又懷疑內心,不讓幽默助長無聊和錯謬,這放諸港產喜劇過去的成功與沉寂,大可引發更多思考。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子,其實不知道是否適宜遠去這座我所愛的城。對於我筆下的青蛙城,我不太肯定是否就像某些朋友所說,可以納入西西的肥土鎮系譜。當然,七八年前創作青蛙城時的確想起肥土鎮,可是那時絕對沒有想過日後我會像西西一樣,把筆下的城寫成不斷蔓生、成長、擴張的原鄉,成為我寄託故鄉的愛之地。
西西說過:「年輕人並不欠我們什麼,相反,是我們欠他們,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註1)我總覺得太言重,大家不能未卜先知,又怎知道幾十年後會發生甚麼事?現在這個我們都愛的城傾圯,只能想這是大家身在歷史巨輪上,不知不覺做了其中一個推手,可是推動巨輪輾向哪裡,自己在甚麼時候又會被巨輪輾過,似乎很難推諉於某一些個體。
我最念茲在茲、最想知道的,反而是《我城》中那些七十年代還是年輕人的阿果、阿髮,與麥快樂他們,去到半世紀後的21世紀20年代,會怎樣對待年輕人?要是他們變成今天的年青人,他們又會不會有勇氣像今日不少年輕人一樣,以自己有的能力,做一些合理而正義的事?我這樣說,是因為見到很多跟阿果差不多年紀的人,在我城做不合理的事。我並不仇恨上一輩,也不太相信有某些道理的「世代論」百份百正確,畢竟每個世代都有好人與壞人。
這幾年,我有不少親戚、朋友、同學都已經,或醞釀移民他國,連我媽與她的朋友也問過我有沒有想過走?問我為甚麼不走?我記起那把不知名聲音在最後跟阿果說:「我們會坐船,到這新的行星上去,我們的船是第二艘挪亞方舟。人類將透過他們過往沉痛的經驗,在新的星球上建立美麗的新世界。」(註2)假如我們的城是小小而腐朽不能復修的星球,可以坐上這艘挪亞方舟的人,會願意帶走力量不足以離開的年青人,去新星球建立美麗新世界嗎?至於那些根本不願意走,同時一無所恃的年青人,又有沒有本來可以坐上方舟的人留下來,陪他們重建這座已經傾覆的城?
西西不在了,我始終覺得哪怕她可以坐上方舟去建造新世界,還是會留在這裡重建小城,她始終會不離不棄熱愛這個城的人(哪怕他們現在在阿果還是年輕人的年紀)。我為甚麼知?西西兩個不同角色早已隔空對話說明了:
化妝師母親:「因為愛,所以並不害怕。」(註3)
阿閎:「對,我們並不怕,人世匆匆,有甚麼可怕的。」(註4)
20221231‧除夕
註1:載《信報財經月刊》。香港:2020年1月。
註2:西西《我城》(臺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2年),頁235。
註3: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臺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1年),頁117。
註4:西西《欽天監》(臺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22年),頁370。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