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團隊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在語言的邊界肆意漫遊,一不留神就跌入失語的域界。想法太多,記性太差,所以用文字記下。
合作伙伴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夜海
令人期待的九十後本土作家,新一代小說寫手
香港的故事難說,但還可以這樣說
盧卓倫是令人期待的新一代說故事人。二十一篇短篇小說,有關身障者、傭工、性向不明者、露宿者、麥難民── 他關注「卑賤者」的世界,以及表面上護蔭著他們的體制和權勢。一篇篇人物速寫,情節看似單純,卻往往能以出人意表之筆,探觸倫理的死角,在輕重之間,回應了時代。
從個人面對的愛情、性別、職業議題,到社會批判、運動題材。由一系列特殊境遇和人性描繪開始,書寫圍城百態和邊緣人物,趨向近年現實的動盪與疫症城市,加以聚焦,體現盧卓倫更廣的社會關懷。
陳麗芬撰序,莊梅岩、鄧小樺推薦
盧卓倫以豐盈的筆觸去寫陰暗,那些在看似富裕的社會,看似健全的社會福利建制、宗教愛心護蔭之陰暗空隙,永遠被遺落、拋棄、虧待的人們,他們的肉身深處最難以啟齒的欲望、匱乏、孤寂、憤怒、殘缺等等莫以名狀,以此帶出資本主義與畸型社會中受到扭曲的種種。(……)在書中可以找到這苦難世間的一切微塵眾——鄧小樺
像盧卓倫這種年青人,我不但把他看作文壇的新力量,也把他看作香港的新力量,因為他們的初心身處在重要的歷史時刻,經歷過香港的重大改變,我認為他們的感受和創作都是非一般的見證、官方作家寫不出的見證。作為盧卓倫的第一本文集,我認為作品有許多隱喻、許多值得細味的氣壓,期待他一方面繼續用善良和溫熱去造福社福界,一方面運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筆觸,去書寫香港充滿創傷和矛盾的新一頁。——莊梅岩
盧卓倫的小説場所多設於教會、學校、家,暗示與警醒的意圖不言而喻。它們是庇護所,可也蘊藏著種種非非之想,是訓規與懲罰的場域,可也方便了欲望的偷渡。而在盧卓倫的小説裡,二者之間的糾纏不清,乃至互相依存,最引人注意。角落中弱勢人群不為人所知的遭遇,以及照護者所面對的道德界線問題(……)這是一個自省的作家。他要我們看到,一個人的不幸,是全體的不幸。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因為我們正是那不自覺的同謀共犯。——陳麗芬
書中收錄曾刊登於《字花》、《虛詞》、《支流》等多個文學平台的文章,以及收錄了曾獲「第四十五屆青年文學獎小小說公開組優異獎」、「字花別字創作年賞」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盧卓倫,九十後同行兒女。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喜歡寫作、戲劇、思考和旅行。作品散見《字花》《虛詞》《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等。IG: Darrenlocl希望收集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