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識字,於是我寫詩。小學五年級我十一歲,在俗稱「雞皮紙」的東西上寫了一堆字,分行、押韻,大概就是詩了。那時候老師教我們讀冰心、馮至、劉半農、徐志摩和胡適的詩,已經一年了,於是便學著模仿,後來再寫了一首關於太陽的詩,刊登校報上,我剛升讀中學,開始讀和寫更多叫做「詩」的東西!
用浪投擲自己的情緒
從小到大我的老師都是寫詩的。唸的是英文中學,但擔任《詩風》編輯的羈魂是中國文學科的老師,課室的抽屜總定期擺放最新一期的詩刊,通常只有我一個會拿來看。羈魂在校內為學生辦了一個「菁莪文社」,課堂外讀得最多的是台灣現代詩(也讀小說),雖然我讀不懂洛夫(後來卻取了一個跟他名子很相似的筆名),但喜歡鄭愁予,是少年識得愁滋味的日子,所以也喜歡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羈魂說我的詩是「浪擲式」,情緒爆發最激烈的時候就寫,只見浪花的泡沫四濺而看不到情緒海嘯的基點。從此我改變了習慣,遇上被同學排斥、被老師責罵,或家裡開著電視機吵架的事情便去聽收音機廣播的歌,想辦法瞭解那些難堪、失落、悲傷、恐懼和憤怒的內容到底是甚麽,然後一段一段的寫,不再押韻,而且愛上張國榮的歌!
硬道理跟軟感性搏鬥
大學二年級選修美國文學,金頭髮、長得很帥很腼腆的外國老師不懂中文,於是找來也斯代課,講解Ezra Pound 的意象派跟唐詩的關係。下課後也斯送我一本《游詩》,白色的封面,有許多黑白線條的銅版畫,翻開來看發現原來詩可以寫成這個樣子,而且還可以跟畫配在一起,好看極了!三年級選修也斯的「現代主義」專題課,只有五個學生,除了讀無數「ism」字尾的理論(Formalism, Surrealism, Futurism, Symbolism etc),還讀波德萊爾(Baudelaire)和普雷維爾(Prevert)的詩,看畢加索和梵高的畫。也斯說我的詩有點卡在中間,每次企圖將理念融入抒情的時候,「說道理」的部分常常跟「抒情」的語調吵得支離破碎,有些字句很乾硬,有些又太軟化無力。我問怎樣辦呢?他搖頭、停頓、再抬頭說寫詩不是尋找單一的方程式,不要太用力、太刻意去寫自己心中設定的詩,才能夠寫出最想表達的東西。這個道理我要在十多年後才明白,一個人對自己有太多幻覺和假想、對自己的文字有太多假定的設計,只會在一個密室內不斷自我兜圈,每次撞牆的力度回擊自身的消耗,還自以為很勇猛地實驗悲壯的寫作!
愛情給詩的第一個創傷
二十二歲,我參加「青年文學獎」比賽,提交一首叫做〈少女日記〉的情詩,因為讀了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聽了張國榮的〈少女心事〉,因為有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而且很早便知道這個人終將離開,於是寫了「我的背影/狠狠的拉長了午後的陽光/午後/課室還是一般的喧嘩/我和你卻意外地平靜」、「走過鬧市的窗櫥/模特兒的眼睛向我冷笑/汽車擺動紅綠的燈號/交替安全與危險的訊息/我勇敢地跨過十字路口/回頭卻見你仍在那裏呆立/沒有表情」等詩句,259行的長詩,得了第二名。某一天某位評審打電話告訴我,我的詩本來可以、應該是第一名的,但因為是「情詩」,有評判認為「情詩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冠軍作品選了一首技藝沒有那麼好、卻有正面人生力量的詩。放下電話後我沒有很大的失落,反正沒有獎金便沒有差異,但有少許不安,我無法寫正能量的詩,如果還要寫下去,應該會有許多否定吧,事實上的確如此。
洛楓第一本詩集《距離》
一輩子戀愛的詩
許多年後我依然寫詩,而且大部份都是情詩,從《距離》(收錄了那首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少女日記〉)、《錯失》,到《飛天棺材》,以至附有英譯的《感情幹線》、《自我紙盒藏屍的日子》和《愛在創傷的城》——「我們的愛情/是開在公路上的飛天棺材/隨時死在半途上」、「終於車子也駛過你當日/從高空躍下的酒店門口/撞毀的鐵欄已經修補 血跡和鮮花/都已成新聞圖片」、「當整個城市被警棍鞭打的時候/兩岸的燈火便碎裂了」。一個人一輩子戀愛,相信無法寫別的東西吧,跟人類、跟城市,還有貓、還有迷戀的偶像,除了詩,我找不到其他可以盛載這些情緒的容器。那一年《飛天棺材》獲得了文學雙年獎,我很高興,因為分到一半的獎金(得獎人有兩個),可以解決生活的一些問題;然後,有女作家跑來跟我說:沒有婚姻經驗的人無法書寫愛情!結果是我依然以不婚的狀態繼續寫下去…… 2019年10月,我在出發澳洲文學節前夕,看見有人在臉書上憤憤不平,說當年的獎項不該給我,時隔十二年,他們還念念不忘,而我早已將獎金用光了,詩也寫成別的模樣!
《錯失》、《飛天棺材》
書寫是人生的灰燼
卡夫卡不寫詩,但將詩放在很高的位置,他的對話集(Conversations with Kafka)說年青的詩必有雜音,那是青春的躁動和過剩的生命力(13);又說詩是濃縮的固化物、也是一種醒悟(47),而一個人書寫的不過是個體經驗的灰燼(41)。卡夫卡的說話有一種透明而碎裂的力度,羈魂說的「浪擲式」應該就是詩的雜音吧,那些嘰裏呱啦、聒噪不堪的話語,很爆裂的山泥傾瀉,讓文字的通道壅塞,甚至形成血塊,阻礙心跳和呼吸的空位;於是我開始用自言自語的方式朗讀自己的詩,每次定稿之前都這樣做,長句、短句和跨行,檢驗停頓的時性、快跑或慢跑的速度,尋找詩的音樂感,那是一種詩的呼吸與氣流!
至於也斯說「硬道理」跟「軟感性」的各不相讓或各不相干,源於生活的未能熔鑄,當我無法處理那些情感與理智的爭持(我究竟想怎樣),無法糅合人際關係各種碎裂的狀態(對方到底想怎樣),又如何表述一層一層複合或糾纏的思緒?1992年我離開香港到美國讀書,四年後回來,原生家庭離散了,找不到長期而安穩的工作,承諾等我回來的人卻移民走了,信任的朋友為了丈夫的利益而在背後搶奪了一份聘請合約,最後連張國榮都自殺身亡。我看了許多人臉、讀了許多書、走過一些地方、換了不同的工作,文字開始游走於抒情、敘述、論辯之間,最後連相關的界線都拆掉了,城市連著愛情、或愛情連著城市,漸漸分不清因果關係,我一天一天的過活,城市一天一天的崩壞,詩一首一首的堆疊!我不知道這些詩是否生命濃縮的固化物或醒悟,但的確是灰燼!
《自我紙盒藏屍的日子》、《愛在創傷的城》(中英)、《感情幹線》(中英)
異類者的同路人
村上春樹說:「反正寫不出甚麽高明的小說,不如捨棄所謂小說就是這種東西,文學就是這麼回事的既成觀念……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寫出來就行了(43)。」又說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同類人喜歡就好了(不必在意反對自己的異類人),必須「為自己高興而寫」,如果寫著時覺得快樂,想必在甚麽地方有人讀著同樣感到快樂(246)。一個人寫得長久了,容易忘記當初將字詞寫在紙上的感覺,童年時代那張「雞皮紙」很粗糙,寫了甚麽也沒人看,但照舊一張一張的填滿;後來雞皮紙變成原稿紙、再變成電腦的屏幕,但無論是詩還是愛情,都不過是我獨個兒跟世界的相處,它變好還是變壞,沒有人能夠幫忙解決!或許我的「同類人」不多,能夠遇上總是高興的——葉輝說我的詩呈現一種Kairo的狀態,那是人與城市在生死存亡瞬間抓捉的頓悟;陳智德說我用抒情、低沉和感傷的語言消滅了論辯式的批評性,反而凸顯了詩的政治性;張美君指出我的詩是日常生活的眾聲喧嘩,一個人遊蕩城市的生死愛慾;余麗文分析我的詩如何透過流行文本的夾雜,鋪演這個城市種種的衝突、妥協或對抗;旅居芝加哥的黃鴻霙從現代性的換喻入手,拆解那些愛情與城市的現象;美國翻譯家Eleanor Goodman 認為我的詩盛載了女性意識與生存處境,帶動猶如舞蹈跳躍的音樂節奏;另一位翻譯家Jennifer Feeley 索性將我的詩集《愛在創傷的城》帶去送給流行音樂天后Lady Gaga,說她一定喜歡那些地鐵鬼魂、屍變等異類書寫——異類者找到同路人,人世間這樣瀟灑的走一趟,也就不必在意那些背向自己的臉孔了!
16.1.2020
引用書目:
Janouch, Gustav. Conversations with Kafka.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Books, 2012.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身為職業小說家》,台北:時報出版社,2016年。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記憶暫時收藏:羅貴祥詩集》
或許因為自己對創作比較懶散,看見眾詩人認真地談個人的寫作經驗與對詩的獨特視角,有點心存感恩,也有得著,即使所謂得著並不具體。「詩人自道」,其實很有對話感,即使不是有來有往的方式進行。Rimbaud的詩裡不是說:Je est un autre(我即他人)嗎?談個人,難免牽涉其他人,就算在詩這個相當自我、自戀的宇宙裡,也不可能沒有他者。不單止詩是寫給別人看的(作者固然是自己的讀者),而是語言論述的本質不可能缺少了反射面。
照鏡子,從來都不是客觀的再現。自我投射的影像當然亦不斷變改。不過,談自己,也可以動肝火,因為覺得自己走的路不被別人認同?因為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感覺仍未達致?
對不起,說得有點拐彎抹角了。我想我只是要說,詩很可能是一種hyperobject;詩人自道,也不一定就必然立於subject的位置,而可能只是眾多objects裡的一個,雖然不是孤伶伶的。不是刻意抽象離地,借用Timothy Morton的Hyperobject理論而已。
否定全球暖化的人總在質問:甚麽叫全球暖化?它具體存在嗎?證據在哪裡?相信全球暖化的人也有自己的辯解:那是太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等等互動引致;我們現代模式的生產與消費製造了大量炭排放,促使氣候變更、海平線上升;當然還可援用科學的大數據……。不過這樣解說似乎也不甚具體,亦不易感覺得到。
全球暖化正是Morton所說的hyperobject,它看不見,很難感知,彷彿不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裡存在。Hyper,正因為超出我們的理解與經驗限度。我們只能感知超強颱風山竹的威力,它怎樣令高樓搖晃,讓住在高層的人有「暈船」的苦痛。但一個超強颱風只是全球暖化這個hyperobject的一面,或一個短暫顯現。當然還有不停熄的持續山火、長期的乾旱、不冷的冬天、南極冰山的大幅融化…這些事件不一定有關聯,連繫起來也可能是人的想像,多於有科學證據的因果關係。那麽Hyperobject是不可知的?或許在個別、局部的事件或東西上它短促出現,然而把局部的事物加起來,便等同全都、整體了嗎?數,又好像不是這樣計算的。
情況有點像天真稚童問傳道者,神是怎生樣子的?
當你看見人面上慈悲的笑容時,你便遇見了神。傳道者這樣回答。
不過,把所有笑容拼合起來,不代表就能見著整全的神。Morton預言全球暖化或氣候轉變這個hyperobject,最終將會成為「聖物」,被大肆神化,因而變得更神秘。
詩人分享創作經驗、視野與期許,提出林林總總的道路:生活化、結合個性、精鍊詩藝、營造意象或節奏、聚焦特定時空、衝出慣性常規、追求實驗、突破創新、不斷探索等等,目的都是為了寫出「好詩」。但甚麽是「好詩」呢?種種追求手法都有可能接近或產生「好詩」,但也沒有任何保證與必然的連繫。或許,種種追求手法只能呈現「好詩」的局部或瞬間?
所以「好詩」很「神」,很hyperobject?它固然有無窮的可能,卻往往超乎任何一個詩人能完全操控企及的。余生也有涯,每個人的可能性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堅持自己的部分,走自己以為對的路而已?
然而,「好詩」其實又不完全是hyperobject,因為它不是不可知的。好詩不是歷來都不少嗎?儘管每個人列出的,可能都不盡相同。不是不可知,只是不肯定,也不穩定,不能受操控。情形不是有點像「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這個地質概念?人類活動改變了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不能逆轉的巨變。人類似乎真的可以主宰自然了,但這些改變,卻很可能令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肯定不是所謂「主宰者」的意願。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霧月十八〉裡也講過類似的說話,不過他指的是歷史,不是自然。或許更值得參考。讓我引述這一大段:「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腦袋。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於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並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新的一幕。」
詩,不論好壞,無疑由詩人創造、經營,但結果與效果卻不完全由詩人決定,處境並非是主體性般的從容自在。不是神,不可能從「無」創作出詩,但有甚麽既有的資源可用或未用的?談論了一輪氣候變化、人類世,我想說的是,它們都不是比喻或意象。說到詩的資源與創造,也許我們要小心,究竟是在順應這個世界,還是尚有其他的。
曾經在一個詩會上,有前輩詩人責備又取笑我:「得閒都唔寫詩!」那時我心裡辯駁:我真係好唔得閒。不過這些年來,緩慢的漸漸理解一點點,可能真的要「得閒」才能寫。讓心閒,任物浮,意志意識鬆綁,物與物對應又相互變向。詩人自道,肯定不是autopoiesis。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2月X日
「我的心境異常煩燥。彷彿鞋子破了,又不斷地往鞋裡灌水。」——林芙美子《放浪記》
從二十一樓往下望,輕鐵像玩具小火車。我看見廣闊的馬路、可愛的火車軌,白色的樓藍色的天。我的房間明亮光潔,典型酒店的桌面上放著筆記本電腦。我想像自己是《迷失東京》裡的人物吧。這個邊境小鎮曾經被說成悲情城巿,但在這裡生活的人看來好好的,在上下班在買菜。但我為甚麼那麼迷失?
我想起流放須磨的光源氏。當然,我不是光源氏。他很快就平反回京,還在須磨海邊浪漫地(在他自己角度啦)讓女人懷孕了。
***
Z和S來幫我搬東西,結果是兩個喼,兩「座」IKEA的鐵抽屜/籃子,有輪那種,兩個膠箱,幾個紙箱,還有我的Mr. Dyson(吸塵機)。他們幫我狂風掃落葉的速度搬到屋苑停車場,然後我就叫小貨車。這些東西居然也塞滿了小貨車的儲物空間。就這樣,我告別了無厘頭熱帶主題屋苑—那裡有兩個沒有人去的亭子,本來秃了頭,後來又找人很大陣仗地用升降台鋪上不知哪裡買來的乾草,變得頭髮很茂盛似的。那裡還有一個「小橋流水」,但橋頭的木造屋型燈已爛到崩潰,我和A曾在那裡拍下不少和服自戀照。後來爛燈被更難看的、像救傷車頂部的圓形燈泡代替了,笑死我。
到達大西北這酒店,我差點在錯的大樓落了貨,幸兒有職員走出來指路。到了真的那一座,哥仔職員們拿酒店那種鳥籠形的行李架出來了,我的東西塞滿了兩個鳥籠。到了十幾天後的現在,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其實應該給他們小費。
***
我一落樓,就是「銀座」。當然銀座是個商場的名字,裡面沒有甚麼像東京的,但最「雷」的是,他們夠膽把那裡的輕鐵站改名叫「銀座」,而且英文真的叫Ginza。嚇死人。我每天落「銀座」吃大家樂要麼美心,然後零距離就踏進偌大的政府公園,可以散步或跑步。然後我發現我在那裡大哭。到底無論如何都想不通,你有酒店住,一落樓有大家樂吃,有那麼大的公園,你還投訴甚麼?問題是我真的想不出來。
房間是巨大的落地窗,我面向很多座距大的、一模一樣的白色私樓,往下望有點暈眩。他們很有先見之明,窗子是開不到的,不然……。晚上私樓的家家戶戶亮了燈,而我浮在半空。真他媽的有點像曼哈頓。
2月X日
每周一次從天水圍搖車一小時去大埔舊居收拾東西入箱,準備收入所謂的「迷你倉」。雖然丟掉的東西很多,但還是很多帶不走,單是書已有九箱。
今天我神情呆滯地搖一個多小時的巴士從銅鑼灣入天水圍,我想,這周又要回去拾東西,那麼回去那個已有廢墟狀的家收拾東西已成壓力,又,當我離開香港後—如果真的能走—這個要付錢的倉不也成為負累嗎。我突然想,不如,全部丟掉吧。港彩(香港某磁廠出品)手繪雞碟、古董雞碗、手染的訪問著和服、絕版飲江詩集、黃碧雲小說(好吧單是這個我知道可以當它是銀行,你們一定會買)、美國五六十年代奶白玻璃果汁瓶……全部丟掉吧,無眼屎乾淨。即使這些東西很有經濟價值。沒有價值的是我。如果一個人,把所有家當扔掉,只剩下出國帶的兩個行李箱的東西,會怎樣?首先,我會很不環保吧。如果我只去冬季,回來時夏季,就所有衣服都要再買。那麼畫具呢?那個很難買的木版畫上色刷子呢?
很多人對我說,你住這個區很好,一點也不「悲情城巿」呀,嗱,又有圖書館,又有街巿……但,我即使走在廣闊的公園內,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在香港,也完全沒有任何坦然的感覺,抬頭望見一堆東南西北完全一模一樣的樓,我立刻哭了。這裡的確是圍城,我的圍城,如果窗子可以開,我會很想跳下去。
輕鐵叮—叮的,不也和對面海的電車一樣可愛嗎。它有點像松山和廣島的路面電車。我會無緣無故去坐一轉香港島的電車,但我想香港沒有人會在無需要的情況下搭輕鐵的吧。從二十一樓上望下來,輕鐵有點像玩具,但在地面上,我去搭,完全不覺得有樂趣或有甚麼地區文人感。這是為甚麼呢。
***
在房間裡坐立不安,最大的娛樂是看NHK。
早兩日看NHK的「被小智子叱責」。小智子—一個頭部巨大、眼神兇悍的小女孩。因為她5歲知道的你們大人都不知道,所以她可以叱責你們。這一集說,為甚麼傷心的時候,例如失戀之類,人會覺得心痛。那是因為,你真的生理上在痛。
說是大概是你傷心的時候,身體會分秘出甚麼固醇然後……你的心臟就會揪著痛。大概是真的。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高牆包圍雞蛋,高牆卻又被雞蛋包圍。年輕人原是城市的希望,學校原是希望的保護所,但在去年十一月中卻接連有兩所學府被用武力布下結界,人人被困在內,又被困在外。不同於中大保衛戰,理大圍城戰的過程和結果都更慘烈,可說是運動開始以來最大的人道危機。當日手足在紅磚內盡力抵抗,晚上眾人在油尖旺集合只願推翻高牆,最後雞蛋在迫害下也築成了高牆——人踩人而成的。J是參與了理大圍城戰的一位手足,二十多歲,學生,透過訪談,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天,不忘任何振奮與傷痛,繼續前行。
1你參與這場運動的時間和角色是甚麼?
我由上年六月開始參與這場運動,當時站的位置是中間位,由七月中開始轉到前線。進入理大是在中大保衛戰結束後一天(11月17日),那時本來想去中大,可惜遲了一步,路全部都封了塞了,又得知理大開始要人和傳聞將被警方攻入,於是就與朋友去了理大。
2 剛入理大時裡面的情況是怎樣的?
當時入到理大,所有人都相安無事,警察還未發動攻勢,只在外圍留守,學校仍容許岀入,我是那時候進去的。裡面所有資源基本上都放在飯堂裡,日用品以及食物都很充裕,有超大量的乾糧,廚房入面的熟食亦足夠。那時候伙食真的不錯,食得頗豐富,因為有廚房佬在嘛。情況改變大概是從17號下午三、四點,警方突然向內進迫,包圍了理大的留守者,我們收到消息說學校岀入被禁,現場氣氛開始緊張。
3情況從甚麼開始變得危急?
到傍晚六、七點左右,警察想攻進來,開始發射催淚彈。當裡面的手足有了共識,就是警方在攻,不停地射彈,又包圍了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可以離開,既然沒有選擇,那就唯有反抗,希望至少可以守住一個岀口。雙方爭持了兩、三小時,到夜晚八點多,情況暫時緩和了一會,有約一個半鐘。直到晚上十一點開始又有新一輪進攻,可能因為警察聽到有人從油尖旺來救我們。我在正門A core,那裡堆起了膠板,有數箱魔法作備用。攻門時受傷的人不算多,但是因為催淚彈煙太濃,即使戴著豬嘴也沒有用,加上水炮車的藍水積在地上,令很多人都在不停咳、流眼水,亦有人哮喘發作,傷情較重的人被搬到禮堂和健身室休息。
4 當晚圍城外想攻入理大,不惜犧牲了很多手足,多人受傷和被捕,他們的行動對你們有甚麼幫助嗎?
當時我們打算與外面的手足裡應外合,我們在入面攻岀去,同時他們從外面攻進來。但最後還是不成功,因為大部分勇武都在理大裡面,外面的人裝備又不及我們充足,真正可以行動的人又沒我們多。其實當初收到有人來救我們的消息大家都好像看到了希望,但想了想,還是覺得機會很渺茫,不過我們還是一邊對峙,一邊等他們來救。老實說,外頭前線、家長、和理非集合的實質作用不大,我們都沒抱期望他們可以進來。但這個消息對振作士氣的確很有幫助,大家感覺原來我們沒有被放棄,很鼓舞。我們等了一個多小時,感覺這個方法還是沒有機會了。「玩」了差不多一天,手足開始疲倦,相繼去休息,到飯堂吃飯。那時我們採用交更制,有的人繼續留在前線,另外的人爭取時間休息。而我去到飯堂的時候,廚房裡面的熟食所剩無幾,食物和物資亦同樣,只剩一些餅乾和杯麵,水也只有幾瓶疊起。
5那時在網上流傳不少手足的遺言和求救訊息,語氣非常絕望,你也有同樣的感受嗎?還是有其他想法?
絕望嗎?初頭的時候是有的,但也很小很小,覺得會被捕啊這些那些。後來想想,就算逮捕到我也很難入罪,暴動罪也不是這麼容易就可以告入的。加上還是決定把全副心機放在找路逃走,如果最後還是不能離開,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多想也沒用。畢竟最危急的時候警察都攻不進來,所以其實都還算安心,不過有些年紀較細的手足就顯得很慌亂、不知所措。
6 你和其他手足是如何逃脫的?
我在Telegram看到有人成功逃走,但TG的消息也不知是經過了多少手的了,而且好大機會警察都看到,不過很多手足還是決定去賭一賭。基本上各種逃走方式都有,有人走屎渠,有人爬繩。一直打到17號半夜,我都找不到路走,太累了就打算另一朝再作安排。18號早上,手足計劃再向外攻一次,但經過一晚時間,警方的布防更加嚴密,所以行動都失敗告吹。之後就唯有靠自己,繼續找警察不知道的路。大概下午三點左右,我從地下停車場跑去大馬路,那個位置剛好有家長車,我立即與五、六個不認識的手足一同上了車就成功逃脫了。
7 內外同時進攻都不能突破警方的圍城,血汗和民意都想打破這道結界,究竟是甚麼造成這場衝突?
警察很明顯是政治工具,是被推岀來的爛頭卒。回看2014年雨革時他們沒有問題的啊,還能算得上不錯。為甚麼現在會變成這樣?運動初期我們根本就沒有針對警察,五大訴求中都沒有一項是針對他們的,是之後警暴開始、愈揭愈多他們的醜聞、黑暗面後才開始與他們衝突。當警暴的事實真正呈現在眼前,才知道原以為只在電影中出現的情節、任達華才會做的事正在現實生活發生著。警察不過是港共的手段,用武力鎮壓抗爭者,他們是我們在這半年時間爭取訴求最大的障礙。如果他們能做個真正的執法者,我們的路並不會如此難行。事到如今他們可以用來打壓我們的方法也只剩下濫權、濫捕,迫我們聽話。
8 有甚麼寄語給香港人和手足嗎?
這場革命是一場長期的持續抗爭,大家要記得2014年的結果,以及我們有很多手足被失蹤、被跳樓。要與警察鬥長命,我們一定比他們長命的,畢竟我們才二十多歲,不是嗎?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