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看錯某期白痴筆記入局,讀過音樂,但痛失了琴,做過研究、行政又竟完成了學位,亂世中流離浪蕩,命犯天煞... 牢記著一堆文獻,望有日隱入山林。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同校獲英文文學研究式碩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編輯、香港國際文學節節目經理、香港藝術發展局項目經理。從事編輯、翻譯、寫作及文學活動策劃等工作。獲2015年第三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推薦獎,著有詩集《而又彷彿》。2018年獲邀參加新加坡作家節。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系畢業。
過去在《明報》文教副刊、天窗出版社旗下雜誌《樂 · 活家》、親子網站《Oh!爸媽》爬過文;也在皇冠出版社(香港)旗下品牌青馬文化,以及信報出版社編過書;又曾跨界NGO,替基層孩子策劃體驗項目,給他們的童年送上一點甜之餘,更伺機微觀社會基層事、記下當刻最真實香港。
著有公立醫院醫護感悟離別紀述書《心切治療 · 離去》(瑪麗醫院䇿劃) 。
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興趣很多,喜歡所有靚嘅嘢。碰碰撞撞,總對自己有很多誤會。卻因為還是很喜歡文字的觸感,所以情願成為一粒小塵埃。
尼克遜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科(創作及專業寫作),副修歷史,及後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往後在藝術文化機構打滾,一直從事展覽統籌、演出製作、觀眾研究及拓展提案、藝術教育公眾活動及大型節目策劃工作,關心社區參與等議題,擅長鑽研「導賞方法學」、文字及其他媒介混搭創作,以及各種詮釋視覺文化和欣賞生活的方法。
平日當一個掛P牌的文字創作人,大學時學寫詩,現在寫藝評和活動推介文章,喜歡用真實經驗老作故事,又喜歡把自己當作旅遊人在城市亂走。過往四出「代客寫詩」,與客胡亂交換生活小故事,探討浮游經驗和幸福定義。另創辦「衫言」衫故事收集團隊,策劃「換嘢一嚿舊」舊物市集活動,推廣「二手唔係差」及綠色永續生活概念。活動曾獲不同報章雜誌、電台、網絡媒體訪問及文章轉載。
畢業於城大翻譯系,副修英國文學。If you don't appreciate the past, you can't appreciate the present.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副修新聞及傳播學系。畢業後便於不同藝文機構摸爬打滾。熱心於劇場和不同藝術工作。閒時會寫藝評,望以文藝「荼毒」世人。
畢業於港大比較文學系,副修日本文化。
寫字時想畫畫,畫畫時想寫字,目標是成為一個永遠的少女。
畢業於理大中國文化學系,INFJ,喜歡讀詩寫字,努力對萬物心存浪漫。
合作伙伴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三
「我想爬上妳華美的生命。」
「手是上帝創世的證明。」
「一,二,三。」
三三不盡,虛實無窮,向複雜的世情作單純的反撲。
曾繁裕十年短篇結集,二十五篇作品,在偶然與想像之間,便是三的多重宇宙。
〈狂人野史〉潛入歷史意識流底層,顛覆前朝舊事,〈媚川莊園〉架起魔幻時空,穿越生死,但除了大膽實驗,曾繁裕也擅用寫實筆法,以香港地道的幽默與生活觀念,在〈何不兄弟情深〉、〈綠葉鮮花〉、〈母女的韓國五天游〉等篇寫活一眾小人物,最後以〈那天後,海平浪靜〉自成一章,觸及香港年輕人的苦悶狀態,儼如哀傷的輓歌尾聲。
齊聲推薦│吳鈞堯、鄭政恆
封面插畫加持│何倩彤
設計│江田雀
小說走向「寓言」的同時,更走向「歧義」,因為他的單篇完成中,實也鍛鍊了字句與詩意的完整。
──吳鈞堯
曾繁裕擅寫世界的殘酷,當然,此等殘酷不是非死即傷的要命殘酷,而是無法擺脫揮之不去的日常殘酷
──鄭政恆
▍關於作者
曾繁裕,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字花》編輯。獲多項文學獎。作品散落四域。受邀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新加坡作家節、台北國際書展等。有妻孕兒,小志已竟,為而不爭。
▍內容試閱
回到家中,他覺得十分自卑,但無意理解自卑的源頭。他躺在自己的床上,頭頂是他哥哥的空間。他凝視分隔他們的木板,然後屈手拿了枕頭底的鏡子照自己。他用素來看哥哥的眼神看自己,據他自己的解讀,這不是鄙視,而是無所謂的眼神。鏡中,他還看到哥哥瘦削的面骨和扁而飽滿的鼻,他哥哥的部分看著他,並且,他父親和母親的部分,也看著他,他被他一家看著,也被自己看著。拿掉鏡子,一個家庭仍然鑲嵌在他臉上,與他一同呆看著木板粗糙的條紋、邊沿岔出的小刺。
──〈何不兄弟情深〉
對已死的人,實毋需刻意隱惡揚善。也許黃太也不知道,海平曾有個孩子。中七那年大家都忙考試,覺得天塌地陷都待到高考後再算,甚至班會主席都沒閒情管理班會事務。班會費無處花費,於是班主任提議助養一個內地小孩一年,同學們在晨讀時間一知半解地同意了。後來B知道海平低調地做了單親爸爸,獨自助養另一小孩一年,於是問他原因,他只說自己使用方面沒所謂。
在海平與他的棺材停在通往火化的輸送帶時,那小孩大概剛成年,有自主的生活和展開的方向,而當年的同班同學,陸續升職買樓結婚生子,或等待。
一朵朵淡黃的康乃馨自親友的手,安放到海平身上,無人分辨象徵的錯置,海平也不評論。最後一朵,輕盈地降落。海平的身體不是土壤,所以它們的送別是合宜的。
──〈那天後,海平浪靜〉
喝水可以分三個層次,骨,骨,骨,你望見很遠很遠的夜裡,有更遠的星,催促著早熟的遺忘。他又見她了,畫得不像人類的。星光大道沒有掌印,電車也沒有軌道,一個小城市若可一面站著,一面跑,只因引力失衡。戰爭因股市有了迷彩色,加法隱含捉迷藏的方法。
──〈立體派的慶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