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簡介 

《字花》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關天林
編輯

《字花》總編輯,詩人,也撰寫文學評論,教寫作班,曾任專上學院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作品見於《字花》、《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

李昭駿
編輯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修讀香港中文大學中學教育文憑課程。自大學時期開始寫作,以新詩和小說創作為主,「煩惱詩社」成員。曾獲多個文學獎項,包括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現職研究助理、中學創意寫作導師。

WEB
黃怡
編輯

作家,《字花》編輯,寫作班導師,貓,九十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語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補丁之家》、《據報有人寫小說》、《林葉的四季》。

WEB
李日康
編輯

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曾獲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獎、大學文學獎、星島日報徵文比賽冠軍等,已出版小說《日日》、《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低水平愛情》及《無聲的愛慾與虛無》。

張煒森
編輯

從事藝術評論、創作及策展等工作。關注藝術空間、展覽與作品在詮釋上的關係,發掘當代藝術中的絮絮私語。專題文章見《香港藝術視覺年鑑 2015》,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6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

鄧樂兒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現修讀哲學碩士。以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為主,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楊喜盈
編輯

可樂忠實fans,貳叄書房創辦人之一。

陳澤霖
編輯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研究生、香港文學特藏研究助理。買的書多,讀的書多,但媽媽說買完未看的書更多。(哭)近年主要關注香港文學的粵語書寫現象,並研究相關論述與實踐。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85期

第85期字花語

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關天林 於是,我們唯有承認破毀有意義,虛無可以體會感知。

寂滅的意義猶如陰影,在陰影下,系統瀕死,但歷史浮湧。寂滅是種渴求,渴求一個盡頭,而資本的邏輯就是「多」,部件重疊,交換幻覺,架設如同架空,雙重的衰亡。我們情願走進虛無的深處。

碎片本身是豐饒的,一次次的曝光,灌溉著無人能至的密林。攝影能帶我們在廢墟中走多遠?Michael Lundgren像採集者,在美國西部荒漠,以鏡與光,喚醒空曠中的遺骸。佛說明心見性,於是他又是拾荒見性的占卜師;班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光暈」,攝影則在遺忘中栽種「事界」(Event horizon)。

盡頭作為事件,未必像燃燒,發生之後,留下的可能只有折射,但眼角餘光,已足以讓歷史湧現。鄭瑋玲的家常、韓祺疇的夢燼、村正的闌珊、鄧廣燊和袁雅芝的負像,都是獨特的餘光,彼此折射時,又像時光暗面的一場漫談。

電影如障眼法,大銀幕上建構的卻終究不是一場泡影。美術指導文念中、張世宏,導演鄭保瑞,拍出疑幻疑真的都市廢墟、人性廢墟,也築起了某種技術與藝術、實體與影像之間的深度,讓觀眾的想像跋涉得更遠,也讓高速中灰飛的我城找到自身的鏡像。

非裔法語詩人Aimé Césaire呈現的幻景(Vision)儼然是艾略特《荒原》的延續,而卻更加兇險。同樣處身某種後文明境地,經歷了多一次更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本身就帶著身分認同危機的詩人,面對的已非真理闕如之難,而是滿目的詛咒。

為了見證盡頭,既要讓它發生,有時還要讓破碎的更豐饒。余婉蘭筆下死而復生的半械人名叫「0」,甦醒於她,只不過是從一場大夢墮進另一場無止境的雨。她生而為「很深淵的空殼」,0並沒有從頭來過的意思。

最近有一班離地權貴提倡「再出發」,出發去哪裡?抑或只是把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縫進危城的殘骨腐肉?余婉蘭寫道:「人類報以時間的一再消逝與凝止,製造了至為龐然的海市蜃樓,造建龐然,毀塌也龐然。」


《字花》第85期目錄

完整目錄

專題:#廢墟
封面:Michael Lundgren

文本
從時間崩裂之處——Michael Lundgren的影像

展讀.廢墟
關天林/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前線
張煒森/找廢墟的人──訪文念中、張世宏、鄭保瑞
廢墟電影物語

專題小說
余婉蘭/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利志達/廢墟

譯界
Aimé Césaire的破碎歐洲
Aimé Césair/在空無的水閘中

彼此
餘光:廢墟背面的詩與影像
鄭瑋玲/北角廢物堆
韓祺疇/夢燼錄——六節詩
鄧廣燊,袁雅芝/此地某處
村正/蔓延

雙島紀行.第五回
劉克襄/返校探貓

黃炳專欄/炳觀點:隔離啟示錄

一個故事
米哈/紳士的星期一行程
卓韻芝/跛沙仔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二十一站 八方文藝叢刊
第二十二站 小說家族
續航指南

書評陣
鄧正健/在勃起與凌遲中看見色情:巴塔耶《愛神之淚》
查映嵐/砸毀博物館
陳錦輝/花輪和一的牢欲劇場

崑南專欄/文曲雕龍:香港命運繫於11及777之秘數網

四手聯彈——左翼文學
金其琪/左翼文學: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學
木石/以抒情作為抵抗
李薇婷/安那其在香港
楊焯灃/現代中國的革命精神

寫真
鄧廣燊/匠人

起格
隱匿/在愛的肩膀上
Ihor Pavlyuk/詩二首
汪倩/躲迷藏
余文翰/詩二首
呂佳機/窗口
余言/孩子
今文/工場人物誌兩首
謝旭昇/帝國主義狗
李顥謙/演員
銘仔/班
涼拌狗毛/酒神的地毯
黎衍頌/海貓
黃駿/黃嬰仔
梁莉姿/阿妹──日常運動系列

壓卷
單德興/策劃流亡,展示離散──山東流亡學生特展及其反思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簡介 

《字花》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關天林
編輯

《字花》總編輯,詩人,也撰寫文學評論,教寫作班,曾任專上學院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作品見於《字花》、《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

李昭駿
編輯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修讀香港中文大學中學教育文憑課程。自大學時期開始寫作,以新詩和小說創作為主,「煩惱詩社」成員。曾獲多個文學獎項,包括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現職研究助理、中學創意寫作導師。

WEB
黃怡
編輯

作家,《字花》編輯,寫作班導師,貓,九十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語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補丁之家》、《據報有人寫小說》、《林葉的四季》。

WEB
李日康
編輯

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曾獲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獎、大學文學獎、星島日報徵文比賽冠軍等,已出版小說《日日》、《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低水平愛情》及《無聲的愛慾與虛無》。

張煒森
編輯

從事藝術評論、創作及策展等工作。關注藝術空間、展覽與作品在詮釋上的關係,發掘當代藝術中的絮絮私語。專題文章見《香港藝術視覺年鑑 2015》,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6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

鄧樂兒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現修讀哲學碩士。以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為主,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楊喜盈
編輯

可樂忠實fans,貳叄書房創辦人之一。

陳澤霖
編輯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研究生、香港文學特藏研究助理。買的書多,讀的書多,但媽媽說買完未看的書更多。(哭)近年主要關注香港文學的粵語書寫現象,並研究相關論述與實踐。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85期

第85期字花語

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關天林 於是,我們唯有承認破毀有意義,虛無可以體會感知。

寂滅的意義猶如陰影,在陰影下,系統瀕死,但歷史浮湧。寂滅是種渴求,渴求一個盡頭,而資本的邏輯就是「多」,部件重疊,交換幻覺,架設如同架空,雙重的衰亡。我們情願走進虛無的深處。

碎片本身是豐饒的,一次次的曝光,灌溉著無人能至的密林。攝影能帶我們在廢墟中走多遠?Michael Lundgren像採集者,在美國西部荒漠,以鏡與光,喚醒空曠中的遺骸。佛說明心見性,於是他又是拾荒見性的占卜師;班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光暈」,攝影則在遺忘中栽種「事界」(Event horizon)。

盡頭作為事件,未必像燃燒,發生之後,留下的可能只有折射,但眼角餘光,已足以讓歷史湧現。鄭瑋玲的家常、韓祺疇的夢燼、村正的闌珊、鄧廣燊和袁雅芝的負像,都是獨特的餘光,彼此折射時,又像時光暗面的一場漫談。

電影如障眼法,大銀幕上建構的卻終究不是一場泡影。美術指導文念中、張世宏,導演鄭保瑞,拍出疑幻疑真的都市廢墟、人性廢墟,也築起了某種技術與藝術、實體與影像之間的深度,讓觀眾的想像跋涉得更遠,也讓高速中灰飛的我城找到自身的鏡像。

非裔法語詩人Aimé Césaire呈現的幻景(Vision)儼然是艾略特《荒原》的延續,而卻更加兇險。同樣處身某種後文明境地,經歷了多一次更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本身就帶著身分認同危機的詩人,面對的已非真理闕如之難,而是滿目的詛咒。

為了見證盡頭,既要讓它發生,有時還要讓破碎的更豐饒。余婉蘭筆下死而復生的半械人名叫「0」,甦醒於她,只不過是從一場大夢墮進另一場無止境的雨。她生而為「很深淵的空殼」,0並沒有從頭來過的意思。

最近有一班離地權貴提倡「再出發」,出發去哪裡?抑或只是把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縫進危城的殘骨腐肉?余婉蘭寫道:「人類報以時間的一再消逝與凝止,製造了至為龐然的海市蜃樓,造建龐然,毀塌也龐然。」


《字花》第85期目錄

完整目錄

專題:#廢墟
封面:Michael Lundgren

文本
從時間崩裂之處——Michael Lundgren的影像

展讀.廢墟
關天林/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前線
張煒森/找廢墟的人──訪文念中、張世宏、鄭保瑞
廢墟電影物語

專題小說
余婉蘭/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利志達/廢墟

譯界
Aimé Césaire的破碎歐洲
Aimé Césair/在空無的水閘中

彼此
餘光:廢墟背面的詩與影像
鄭瑋玲/北角廢物堆
韓祺疇/夢燼錄——六節詩
鄧廣燊,袁雅芝/此地某處
村正/蔓延

雙島紀行.第五回
劉克襄/返校探貓

黃炳專欄/炳觀點:隔離啟示錄

一個故事
米哈/紳士的星期一行程
卓韻芝/跛沙仔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二十一站 八方文藝叢刊
第二十二站 小說家族
續航指南

書評陣
鄧正健/在勃起與凌遲中看見色情:巴塔耶《愛神之淚》
查映嵐/砸毀博物館
陳錦輝/花輪和一的牢欲劇場

崑南專欄/文曲雕龍:香港命運繫於11及777之秘數網

四手聯彈——左翼文學
金其琪/左翼文學: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學
木石/以抒情作為抵抗
李薇婷/安那其在香港
楊焯灃/現代中國的革命精神

寫真
鄧廣燊/匠人

起格
隱匿/在愛的肩膀上
Ihor Pavlyuk/詩二首
汪倩/躲迷藏
余文翰/詩二首
呂佳機/窗口
余言/孩子
今文/工場人物誌兩首
謝旭昇/帝國主義狗
李顥謙/演員
銘仔/班
涼拌狗毛/酒神的地毯
黎衍頌/海貓
黃駿/黃嬰仔
梁莉姿/阿妹──日常運動系列

壓卷
單德興/策劃流亡,展示離散──山東流亡學生特展及其反思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六十五期
<   
   >

別字

第六十五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記憶所繫
  • 香港心之復刻・下
  • 記憶所繫
  • 香港心之復刻・下
小詩潮
  • 事先申報
  • 雪謊・沙漠
  • 夜釣,致碼頭工潮
  • 事先申報
  • 雪謊・沙漠
  • 夜釣,致碼頭工潮

透光


記憶所繫

林英華
偶爾喜歡出走,但不喜歡人群。現居花蓮,修讀文學創作,曾獲奇萊文學獎。
SHARE

    那段日子,我們開始學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那時候,我們還未清楚,記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是想學會如何緊緊抓住所經歷過的碎片,不被往後的時間所沖洗,或掩藏,或否定,而是保存下來,留給下一代,再下一代。

    後來,我走遠了才發現,世界從來不缺這樣的我們。

    廖克發是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人。1979年生,2006年負笈台灣。十年後,他再度回到橡膠密林,召喚塵封的記憶,交出了人生第一套紀錄片。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跑去新加坡做咖啡仔,在他的童年記憶中,父親常常缺席;在父親三歲時,公公(父親的父親)死在了雨林裡,所以在父親的記憶中,公公也是缺席的。對於兩個同樣在他家庭記憶中缺席的男人,廖克發向他們以及他們身邊的一切發出追問。

    於是,他回到實兆遠老家,手持攝影機對著父親,開始了真正的對話。「3歲沒了爸爸」是父親最初的記憶,「父親是被打死的」是祖母後來告訴父親的記憶,「家裡偷偷祭祀長著與自己相像、卻不知名字的男人」是父親和廖克發的記憶。「馬共曾在雨林進行恐怖活動,令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是小學五年級教科書告訴廖克發和其他小孩子的記憶。

    所以,公公是恐怖分子嗎?他又應該相信誰的記憶?

    為此,廖克發又遠赴廣州、香港、泰國等地,拜訪散落在亞洲各地的前馬共成員,聽他們說那段在教科書上不可獲知的雨林故事,同時希望透過接觸他們,去了解在家庭合照上永遠缺席的公公。

    廖克發把自己追尋父輩的足跡剪成了紀錄片《不即不離》(Absent Without Leave),在台灣、新加坡和釜山等國際影展上播放。有影評人認為《不即不離》美化了馬共的行為,質疑導演沒有帶入其他方面的說法,反思公公作為當時馬共分子的對錯。

    阿博瓦胥(Maurice Halbwachs)是第一波討論「記憶潮」(memory boom)其中一個重要學者,主要在研究社會記憶是如何形塑而成。他在《記憶的社會框架》(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y)一書中提到,社會記憶即個人與社群對特定「過去」的知識與意義認知,本質上乃是在社群中形塑的結果。而這種個人或社群對「過去」知識的習得與意義的認知,會隨「現在」需求進行再建構。

    《不即不離》是廖克發對自我家族記憶的找尋和重構,它所誕生的需求在於導演本人對於過去記憶空白的焦慮,而非重塑馬共歷史。至於他的家族記憶能否成為社會記憶,則要看紀錄片如何在馬來西亞流傳和迴響。可惜的是,《不即不離》至今在當地仍是禁片。

    那麼,什麼是社會記憶?

    在馬奎斯3、4歲時,外公牽著他的手,走過一片荒地。年幼的他問外公,荒地通往何處,外公沒有作答。多年後,22歲的馬奎斯陪母親賣房子時,又走過這片荒地,母親指著路過的小廣場說,那就是1928年軍隊屠殺香蕉工人的地方,死亡人數不詳。母親又補了句,其實沒死幾個人。為此,馬奎斯採訪了事件的幸存者和目擊者,梳理報刊和官方文件,仍然無法獲得確切數字。

    後來,馬奎斯在撰寫《百年孤寂》時,這件事情仍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於是把對事件的恐懼化為確切的數字,將死亡人數定在三千。然而,虛構卻成為了現實。在《百年孤寂》出版後的香蕉工人大屠殺紀念日上,參議員發表講話,倡議為死於軍隊之手的三千名無名工人默哀一分鐘。於是,虛構的小說細節成了哥倫比亞的社會記憶。

    有些社會記憶是出自一人之手,有些社會記憶是一群人的不約而同。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的倒塌宣告東、西德兩地從分裂走向統一。統一後的德國由來自西德柯爾(Helmut Kohl)政府主導,在政策上主張「去東德化」。對於統一之後如何書寫冷戰時期東、西德的歷史,德國聯邦議會在1992年成立了委員會,對東德共產政權進行歷史調查。經過兩年的調查、訪問與資料收集,委員會最終出版了十八冊的文獻資料、訪談紀錄、國會紀錄與報告書。而報告書的其中一項結論是,把舊日東德類比為納粹政權。

    除此之外,一些東德時期的紀念碑與紀念堂遭到拆毀,工廠與農場被西德企業廉價收購,前東德知識分子在學術界無一席說話之地,如此種種,讓前東德人在統一後德國的官方論述和社會空間之中找不到屬於東德的社會記憶。

    由是,他們不約而同地自行建構。許多具東德特色的懷舊咖啡館、舞廳、電影院在1990年代中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昔日東德的生活用品、服飾、軍人制服,甚至被嘲笑過的拖笨車(Trabant)等物,都成了跳蚤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商品。

    這樣的懷舊風潮引來了導演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的關注和思考。後來,他在2003年上映了一套具黑色幽默的劇情片,名為《再見列寧!》(Good Bye,Lenin!)。

    電影講述在兩德統一之後,一個前東德家庭如何在自家的房間中維持舊日東德時光的故事。母親克莉絲丁在東德是堅貞的社會黨員,一次在街上偶然撞見了兒子亞力士遊行示威的畫面,因此大受打擊,昏迷倒地。醒來已是八個月之後,柏林圍牆已坍塌,世界已變得不一樣,從前壁壘分明的兩邊,如今又重新走在一起。然而,克莉絲丁的世界仍停留在舊日。亞力士擔心母親再受刺激,於是連同其他家人在母親的房間合理佈置一個停滯了的小小東德時空。

    有趣的是,剛回到家、毫不知情的克莉絲丁,順口便問了亞力士在下一次備餐時,可否送來斯博特醃瓜。兩德統一之後,斯博特醃瓜早已在東德超市滅絕。亞力士為此在垃圾堆裡翻箱倒櫃,找到斯博特醃瓜的標籤,貼在新的玻璃罐子上,放入賣相相似的醃瓜,魚目混珠。最終,克莉絲丁捧著那個玻璃罐子,津津有味吃著醃脆的黃瓜。

    皮耶‧諾哈(Pierre Nora)是第二波「記憶潮」的重要學者。他在討論如何書寫法國史時,提出了一個「lieux de mémoire」的概念。特定的「lieux de mémoire」能讓特定的群體勾起感知經驗和即時感受,同時又屬於極度抽象的建構。台灣譯者戴麗娟把這個法文新造詞彙翻譯成「記憶所繫之處」。她說,相比起其他版本的「記憶之場」、「記憶之域」或是「記憶之處」,皮耶‧諾哈的「lieux de mémoire」不僅限於具體之物,如紀念碑、紀念館、古蹟等,也可牽涉許多象徵與抽象的概念。

    「無論如何,那酸酸脆脆的斯博特醃瓜就是東德人的記憶所繫之物了。」歷史系教授P為課堂作收結。然而,他又狡黠地問道:「那麼,你們的記憶所繫之物是什麼?」

    我說,是燭光,是六月在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也可能是散落在家家戶戶窗前微弱搖曳的燭火。

    但如今已經熄滅,我又補充。

    教授P說,你不要小看「lieux de mémoire」對於一代人的力量,那些熄滅掉的燭光,有一天,會以你無法預計的方式再次重現。

    小詩潮


    事先申報

    馮曉彤
    不想自我介紹
    SHARE

      我嘴裡含著雪
      來自六月,冷到凍傷成瘡
      使我張不開口
      語言:不屬於我

      我耳蝸勾住監聽器
      度身訂造的形狀
      非常貼身
      自由:不屬於我

      我手腕卡住一把𠝹刀
      把城市裡絕望的年輕人
      吻成紅色的花瓣
      難以承受的痛苦:不屬於我

      至於我提包裡藏著的金魚
      活生生的,腮微動
      鱗片之間有水
      恐懼:不屬於我

      這條金魚
      隨時一躍出來
      泛起浪潮
      拍打整個夏天
      革命:不屬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