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行政主編/ 李日康
執行主編/ 關天林
執行編輯/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怡 黃曉彤 劉平 陳澤霖 林凱敏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設計/Thomas@jammex creation
高級行政主任/ 謝彥文
行政及推廣主任/ 趙惠儀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李日康
編輯

《字花》行政主編。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關天林
編輯

《字花》執行主編,詩人,也撰寫文學評論,教寫作班,曾任專上學院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作品見於《字花》、《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

葉梓誦
編輯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黃怡
編輯

作家,《字花》編輯,寫作班導師,貓,九十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語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補丁之家》、《據報有人寫小說》、《林葉的四季》、《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WEB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林凱敏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現修讀哲學碩士。以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為主,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陳澤霖
編輯

文藝評論者及香港文學研究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特藏研究助理、中文系碩士研究生、書寫力量編詩組統籌及《字花》編輯。研究興趣為當代華文新詩、文學語言運用及相關出版現象。近年致力整理香港文學粵語書寫概念,並研究相關論述與實踐。文章散見《字花》、《方圓》、《明報》及《別字》等刊物。

劉平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85期

第85期字花語

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關天林 於是,我們唯有承認破毀有意義,虛無可以體會感知。

寂滅的意義猶如陰影,在陰影下,系統瀕死,但歷史浮湧。寂滅是種渴求,渴求一個盡頭,而資本的邏輯就是「多」,部件重疊,交換幻覺,架設如同架空,雙重的衰亡。我們情願走進虛無的深處。

碎片本身是豐饒的,一次次的曝光,灌溉著無人能至的密林。攝影能帶我們在廢墟中走多遠?Michael Lundgren像採集者,在美國西部荒漠,以鏡與光,喚醒空曠中的遺骸。佛說明心見性,於是他又是拾荒見性的占卜師;班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光暈」,攝影則在遺忘中栽種「事界」(Event horizon)。

盡頭作為事件,未必像燃燒,發生之後,留下的可能只有折射,但眼角餘光,已足以讓歷史湧現。鄭瑋玲的家常、韓祺疇的夢燼、村正的闌珊、鄧廣燊和袁雅芝的負像,都是獨特的餘光,彼此折射時,又像時光暗面的一場漫談。

電影如障眼法,大銀幕上建構的卻終究不是一場泡影。美術指導文念中、張世宏,導演鄭保瑞,拍出疑幻疑真的都市廢墟、人性廢墟,也築起了某種技術與藝術、實體與影像之間的深度,讓觀眾的想像跋涉得更遠,也讓高速中灰飛的我城找到自身的鏡像。

非裔法語詩人Aimé Césaire呈現的幻景(Vision)儼然是艾略特《荒原》的延續,而卻更加兇險。同樣處身某種後文明境地,經歷了多一次更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本身就帶著身分認同危機的詩人,面對的已非真理闕如之難,而是滿目的詛咒。

為了見證盡頭,既要讓它發生,有時還要讓破碎的更豐饒。余婉蘭筆下死而復生的半械人名叫「0」,甦醒於她,只不過是從一場大夢墮進另一場無止境的雨。她生而為「很深淵的空殼」,0並沒有從頭來過的意思。

最近有一班離地權貴提倡「再出發」,出發去哪裡?抑或只是把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縫進危城的殘骨腐肉?余婉蘭寫道:「人類報以時間的一再消逝與凝止,製造了至為龐然的海市蜃樓,造建龐然,毀塌也龐然。」


《字花》第85期目錄

完整目錄

專題:#廢墟
封面:Michael Lundgren

文本
從時間崩裂之處——Michael Lundgren的影像

展讀.廢墟
關天林/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前線
張煒森/找廢墟的人──訪文念中、張世宏、鄭保瑞
廢墟電影物語

專題小說
余婉蘭/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利志達/廢墟

譯界
Aimé Césaire的破碎歐洲
Aimé Césair/在空無的水閘中

彼此
餘光:廢墟背面的詩與影像
鄭瑋玲/北角廢物堆
韓祺疇/夢燼錄——六節詩
鄧廣燊,袁雅芝/此地某處
村正/蔓延

雙島紀行.第五回
劉克襄/返校探貓

黃炳專欄/炳觀點:隔離啟示錄

一個故事
米哈/紳士的星期一行程
卓韻芝/跛沙仔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二十一站 八方文藝叢刊
第二十二站 小說家族
續航指南

書評陣
鄧正健/在勃起與凌遲中看見色情:巴塔耶《愛神之淚》
查映嵐/砸毀博物館
陳錦輝/花輪和一的牢欲劇場

崑南專欄/文曲雕龍:香港命運繫於11及777之秘數網

四手聯彈——左翼文學
金其琪/左翼文學: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學
木石/以抒情作為抵抗
李薇婷/安那其在香港
楊焯灃/現代中國的革命精神

寫真
鄧廣燊/匠人

起格
隱匿/在愛的肩膀上
Ihor Pavlyuk/詩二首
汪倩/躲迷藏
余文翰/詩二首
呂佳機/窗口
余言/孩子
今文/工場人物誌兩首
謝旭昇/帝國主義狗
李顥謙/演員
銘仔/班
涼拌狗毛/酒神的地毯
黎衍頌/海貓
黃駿/黃嬰仔
梁莉姿/阿妹──日常運動系列

壓卷
單德興/策劃流亡,展示離散──山東流亡學生特展及其反思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行政主編/ 李日康
執行主編/ 關天林
執行編輯/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怡 黃曉彤 劉平 陳澤霖 林凱敏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設計/Thomas@jammex creation
高級行政主任/ 謝彥文
行政及推廣主任/ 趙惠儀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李日康
編輯

《字花》行政主編。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關天林
編輯

《字花》執行主編,詩人,也撰寫文學評論,教寫作班,曾任專上學院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作品見於《字花》、《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

葉梓誦
編輯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黃怡
編輯

作家,《字花》編輯,寫作班導師,貓,九十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語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補丁之家》、《據報有人寫小說》、《林葉的四季》、《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WEB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林凱敏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現修讀哲學碩士。以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為主,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陳澤霖
編輯

文藝評論者及香港文學研究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特藏研究助理、中文系碩士研究生、書寫力量編詩組統籌及《字花》編輯。研究興趣為當代華文新詩、文學語言運用及相關出版現象。近年致力整理香港文學粵語書寫概念,並研究相關論述與實踐。文章散見《字花》、《方圓》、《明報》及《別字》等刊物。

劉平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85期

第85期字花語

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關天林 於是,我們唯有承認破毀有意義,虛無可以體會感知。

寂滅的意義猶如陰影,在陰影下,系統瀕死,但歷史浮湧。寂滅是種渴求,渴求一個盡頭,而資本的邏輯就是「多」,部件重疊,交換幻覺,架設如同架空,雙重的衰亡。我們情願走進虛無的深處。

碎片本身是豐饒的,一次次的曝光,灌溉著無人能至的密林。攝影能帶我們在廢墟中走多遠?Michael Lundgren像採集者,在美國西部荒漠,以鏡與光,喚醒空曠中的遺骸。佛說明心見性,於是他又是拾荒見性的占卜師;班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光暈」,攝影則在遺忘中栽種「事界」(Event horizon)。

盡頭作為事件,未必像燃燒,發生之後,留下的可能只有折射,但眼角餘光,已足以讓歷史湧現。鄭瑋玲的家常、韓祺疇的夢燼、村正的闌珊、鄧廣燊和袁雅芝的負像,都是獨特的餘光,彼此折射時,又像時光暗面的一場漫談。

電影如障眼法,大銀幕上建構的卻終究不是一場泡影。美術指導文念中、張世宏,導演鄭保瑞,拍出疑幻疑真的都市廢墟、人性廢墟,也築起了某種技術與藝術、實體與影像之間的深度,讓觀眾的想像跋涉得更遠,也讓高速中灰飛的我城找到自身的鏡像。

非裔法語詩人Aimé Césaire呈現的幻景(Vision)儼然是艾略特《荒原》的延續,而卻更加兇險。同樣處身某種後文明境地,經歷了多一次更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本身就帶著身分認同危機的詩人,面對的已非真理闕如之難,而是滿目的詛咒。

為了見證盡頭,既要讓它發生,有時還要讓破碎的更豐饒。余婉蘭筆下死而復生的半械人名叫「0」,甦醒於她,只不過是從一場大夢墮進另一場無止境的雨。她生而為「很深淵的空殼」,0並沒有從頭來過的意思。

最近有一班離地權貴提倡「再出發」,出發去哪裡?抑或只是把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縫進危城的殘骨腐肉?余婉蘭寫道:「人類報以時間的一再消逝與凝止,製造了至為龐然的海市蜃樓,造建龐然,毀塌也龐然。」


《字花》第85期目錄

完整目錄

專題:#廢墟
封面:Michael Lundgren

文本
從時間崩裂之處——Michael Lundgren的影像

展讀.廢墟
關天林/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前線
張煒森/找廢墟的人──訪文念中、張世宏、鄭保瑞
廢墟電影物語

專題小說
余婉蘭/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利志達/廢墟

譯界
Aimé Césaire的破碎歐洲
Aimé Césair/在空無的水閘中

彼此
餘光:廢墟背面的詩與影像
鄭瑋玲/北角廢物堆
韓祺疇/夢燼錄——六節詩
鄧廣燊,袁雅芝/此地某處
村正/蔓延

雙島紀行.第五回
劉克襄/返校探貓

黃炳專欄/炳觀點:隔離啟示錄

一個故事
米哈/紳士的星期一行程
卓韻芝/跛沙仔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二十一站 八方文藝叢刊
第二十二站 小說家族
續航指南

書評陣
鄧正健/在勃起與凌遲中看見色情:巴塔耶《愛神之淚》
查映嵐/砸毀博物館
陳錦輝/花輪和一的牢欲劇場

崑南專欄/文曲雕龍:香港命運繫於11及777之秘數網

四手聯彈——左翼文學
金其琪/左翼文學: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學
木石/以抒情作為抵抗
李薇婷/安那其在香港
楊焯灃/現代中國的革命精神

寫真
鄧廣燊/匠人

起格
隱匿/在愛的肩膀上
Ihor Pavlyuk/詩二首
汪倩/躲迷藏
余文翰/詩二首
呂佳機/窗口
余言/孩子
今文/工場人物誌兩首
謝旭昇/帝國主義狗
李顥謙/演員
銘仔/班
涼拌狗毛/酒神的地毯
黎衍頌/海貓
黃駿/黃嬰仔
梁莉姿/阿妹──日常運動系列

壓卷
單德興/策劃流亡,展示離散──山東流亡學生特展及其反思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行政主編/ 李日康
執行主編/ 關天林
執行編輯/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怡 黃曉彤 劉平 陳澤霖 林凱敏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設計/Thomas@jammex creation
高級行政主任/ 謝彥文
行政及推廣主任/ 趙惠儀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李日康
編輯

《字花》行政主編。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關天林
編輯

《字花》執行主編,詩人,也撰寫文學評論,教寫作班,曾任專上學院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作品見於《字花》、《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

葉梓誦
編輯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黃怡
編輯

作家,《字花》編輯,寫作班導師,貓,九十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語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補丁之家》、《據報有人寫小說》、《林葉的四季》、《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WEB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林凱敏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現修讀哲學碩士。以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為主,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陳澤霖
編輯

文藝評論者及香港文學研究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特藏研究助理、中文系碩士研究生、書寫力量編詩組統籌及《字花》編輯。研究興趣為當代華文新詩、文學語言運用及相關出版現象。近年致力整理香港文學粵語書寫概念,並研究相關論述與實踐。文章散見《字花》、《方圓》、《明報》及《別字》等刊物。

劉平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85期

第85期字花語

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關天林 於是,我們唯有承認破毀有意義,虛無可以體會感知。

寂滅的意義猶如陰影,在陰影下,系統瀕死,但歷史浮湧。寂滅是種渴求,渴求一個盡頭,而資本的邏輯就是「多」,部件重疊,交換幻覺,架設如同架空,雙重的衰亡。我們情願走進虛無的深處。

碎片本身是豐饒的,一次次的曝光,灌溉著無人能至的密林。攝影能帶我們在廢墟中走多遠?Michael Lundgren像採集者,在美國西部荒漠,以鏡與光,喚醒空曠中的遺骸。佛說明心見性,於是他又是拾荒見性的占卜師;班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光暈」,攝影則在遺忘中栽種「事界」(Event horizon)。

盡頭作為事件,未必像燃燒,發生之後,留下的可能只有折射,但眼角餘光,已足以讓歷史湧現。鄭瑋玲的家常、韓祺疇的夢燼、村正的闌珊、鄧廣燊和袁雅芝的負像,都是獨特的餘光,彼此折射時,又像時光暗面的一場漫談。

電影如障眼法,大銀幕上建構的卻終究不是一場泡影。美術指導文念中、張世宏,導演鄭保瑞,拍出疑幻疑真的都市廢墟、人性廢墟,也築起了某種技術與藝術、實體與影像之間的深度,讓觀眾的想像跋涉得更遠,也讓高速中灰飛的我城找到自身的鏡像。

非裔法語詩人Aimé Césaire呈現的幻景(Vision)儼然是艾略特《荒原》的延續,而卻更加兇險。同樣處身某種後文明境地,經歷了多一次更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本身就帶著身分認同危機的詩人,面對的已非真理闕如之難,而是滿目的詛咒。

為了見證盡頭,既要讓它發生,有時還要讓破碎的更豐饒。余婉蘭筆下死而復生的半械人名叫「0」,甦醒於她,只不過是從一場大夢墮進另一場無止境的雨。她生而為「很深淵的空殼」,0並沒有從頭來過的意思。

最近有一班離地權貴提倡「再出發」,出發去哪裡?抑或只是把他們所需要的未來,縫進危城的殘骨腐肉?余婉蘭寫道:「人類報以時間的一再消逝與凝止,製造了至為龐然的海市蜃樓,造建龐然,毀塌也龐然。」


《字花》第85期目錄

完整目錄

專題:#廢墟
封面:Michael Lundgren

文本
從時間崩裂之處——Michael Lundgren的影像

展讀.廢墟
關天林/啟首語:被未來揚棄

前線
張煒森/找廢墟的人──訪文念中、張世宏、鄭保瑞
廢墟電影物語

專題小說
余婉蘭/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利志達/廢墟

譯界
Aimé Césaire的破碎歐洲
Aimé Césair/在空無的水閘中

彼此
餘光:廢墟背面的詩與影像
鄭瑋玲/北角廢物堆
韓祺疇/夢燼錄——六節詩
鄧廣燊,袁雅芝/此地某處
村正/蔓延

雙島紀行.第五回
劉克襄/返校探貓

黃炳專欄/炳觀點:隔離啟示錄

一個故事
米哈/紳士的星期一行程
卓韻芝/跛沙仔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二十一站 八方文藝叢刊
第二十二站 小說家族
續航指南

書評陣
鄧正健/在勃起與凌遲中看見色情:巴塔耶《愛神之淚》
查映嵐/砸毀博物館
陳錦輝/花輪和一的牢欲劇場

崑南專欄/文曲雕龍:香港命運繫於11及777之秘數網

四手聯彈——左翼文學
金其琪/左翼文學: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學
木石/以抒情作為抵抗
李薇婷/安那其在香港
楊焯灃/現代中國的革命精神

寫真
鄧廣燊/匠人

起格
隱匿/在愛的肩膀上
Ihor Pavlyuk/詩二首
汪倩/躲迷藏
余文翰/詩二首
呂佳機/窗口
余言/孩子
今文/工場人物誌兩首
謝旭昇/帝國主義狗
李顥謙/演員
銘仔/班
涼拌狗毛/酒神的地毯
黎衍頌/海貓
黃駿/黃嬰仔
梁莉姿/阿妹──日常運動系列

壓卷
單德興/策劃流亡,展示離散──山東流亡學生特展及其反思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轉注

別字

第七十期
<   
   >

別字

第七十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轉注
  • 【柏林繼續叛逆】口譯真相
  • 公屋時間/代:《地納於心》裡的一枚二角硬幣
  • 筆記簿【九】
  • 重思災難的書寫:霧社事件的「問題化」平面與「陰性餘生史」 ——讀白睿文主編《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 將當代放進經典──探視「新視野藝術節2023」劇目《老人與他的海》與巴赫劇場《聖約翰受難曲》的跨界藝術融合
  • 筆記簿【八】
  • 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
  • 記憶的限期與逾期:《4拍4家族》的4種記憶瓶
  • 【柏林繼續叛逆】口譯真相
  • 公屋時間/代:《地納於心》裡的一枚二角硬幣
  • 筆記簿【九】
  • 重思災難的書寫:霧社事件的「問題化」平面與「陰性餘生史」 ——讀白睿文主編《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 將當代放進經典──探視「新視野藝術節2023」劇目《老人與他的海》與巴赫劇場《聖約翰受難曲》的跨界藝術融合
  • 筆記簿【八】
  • 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
  • 記憶的限期與逾期:《4拍4家族》的4種記憶瓶
透光
  • Google地圖裡沒有巴勒斯坦
  • 小暴力【十四】
  • 小暴力【十三】
  • Google地圖裡沒有巴勒斯坦
  • 小暴力【十四】
  • 小暴力【十三】
小詩潮
  • 一如鬼故在泥土中──詩三首
  • 十萬顆鑽在形成
  • 每顆散落的凝視都在等待──詩三首
  • 於是今日的污染物誕生了──詩三首
  • 一如鬼故在泥土中──詩三首
  • 十萬顆鑽在形成
  • 每顆散落的凝視都在等待──詩三首
  • 於是今日的污染物誕生了──詩三首

轉注


【柏林繼續叛逆】口譯真相

陳思宏
彰化永靖農家子弟,榮獲林榮三短篇小說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金鼎獎,《鬼地方》獲台灣文學金典獎百萬大獎,作品售出多國版權,現居柏林。著有小說《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樓上的好人》、《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等,及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SHARE

    我在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城著名的老噴泉歐諾弗里歐噴泉(Onofrio Fountain)旁坐著吃冰淇淋,貪看各國觀光客。突然,噴泉旁的民宅三樓,一扇綠色的窗戶被強而有力的嘶吼撞開,大家的視線都往上拋,看見一位白髮老嫗,揮舞手勢,對著噴泉周圍的遊客大罵。她的聲音穿透力強,時光、戰亂、年歲都是砂紙,把喉嚨磨成沙啞利器,透過謾罵把憤怒往噴泉古蹟傾倒,半小時尖叫獨白,毫無冷場,簡直演技派。

    身旁幾個德國觀光客,拿起相機拍攝老嫗,惹來老嫗指著他們痛罵。一位德國人說:「要是有口譯就好了。」

    老嫗究竟是厭惡觀光?喚雞罵犬?穢語狂瀾?或者只是單純訴說苦苦身世?不懂當地語言的訪客全然不知。此時若真有口譯傳達,臆測想像可停止,窗戶獨白就有脈絡了。

    這幾年我在柏林擔任口譯,遇見了各個領域的知名人士,傳達語意之時,也聽到了許多故事。我在柏林第一次當口譯,就是柏林影展這種大場面。當時柏林影展透過譯者郝慕天(Martina Hasse,把李昂、龍應台、莫言翻譯成德文的譯者)找到了我,說正在尋找住在柏林的中英口譯,我馬上前往應徵。順利得到工作之後,我收到翻譯對象的名單,竟然是蘇慧倫。

    當年,蘇慧倫與高捷,與導演陳芯宜帶著《流浪神狗人》來參展,我負責每次電影放映之後的觀眾對談口譯。在台灣一年十個月的軍旅歲月,我反覆聽著蘇慧倫的音樂,尤其是《戀戀真言》這張低調的專輯,真實的樂器、誠摯的唱腔,給了我熬過當兵歲月的勇氣。因為翻譯工作,蘇慧倫竟然就站在我眼前。在影展當口譯不只是考驗語言能力,面對台下幾百位各國觀眾,譯者絕對不能怯場,勇氣要飽。口譯必須抓取笑點、重點、語氣,忠實雙向翻譯,確保溝通不堵塞。此外,譯者還必須有辦法聽懂不同國籍的人所說的英文,各種腔調都要能理解。

    這首次的柏林口譯經驗讓我發現,雖然沒受過專業的口譯訓練,但我的戲劇背景此時派上用場,我不怕觀眾,我熱愛電影,這樣的大場面,我不會腿軟。也因為擔任口譯,我有機會親口對蘇慧倫說:「謝謝妳的音樂。」

    口譯者必須擁有快速筆記能力,啟動短期記憶,甚至抓取講者的語氣。接下來幾乎每一年,我都在影展擔任口譯,只要有華語電影來參展,觀眾對談、記者會、聯訪會上,我都是現場口譯。上場前,只要有機會,我都希望能與導演、演員們話家常,短短幾分鐘,說路途道天氣,我就能盡力抓取講者的口音、語調、用字,這對現場口譯有很大的幫助。也就在這短暫的閒聊問候裡,我聽見了許多。

    侯孝賢友善,時差兇猛,行程緊湊,他依然親和。他拒絕充滿空洞致詞的飯局,對尋常小人物充滿興趣,再乾涸的場合,說到電影,眼神就大川奔流。他在柏林影展開講,對著台下影迷講了九十分鐘,我用掉兩本筆記本,順利完成口譯任務。我坐在他身旁,偷偷凝視他,或許是劇場的聚光燈,或者根本是侯孝賢本人,我確定,他發著光。這位對我成長影響深遠的導演,竟然,坐在我身邊,把語言託付給我。他說:「我還想拍電影,一定要拍。」

    王全安的《白鹿原》入選競賽單元,但來柏林影展之前,硬是被官方剪去許多重要鏡頭。要是他執意帶完整的版本前來參賽,接下來在中國就別想拍片了。藝術家雖然不得不妥協,但他在面對各國媒體聯訪時,針對劉曉波、艾未未、中國電檢制度等議題,全都直言不諱,他要創作的自由。我在他身旁翻譯,目睹到北方漢子的直爽清脆。

    對我來說,最可怕的口譯工作是影展記者會即席口譯。我坐在密閉口譯箱裡,透過耳機聽電影人與記者的話語,同時必須對著麥克風分秒無差進行口譯。口譯箱裡空氣不佳,立即翻譯的壓力讓空氣更混濁,汗奔髮燒舌燥腿曲,進一次口譯箱,老五歲。

    但,此事真的神奇。五月天的石頭、范曉萱、趙又廷、李烈,都曾透過耳機來我的耳朵敲門,彈著唱著演著。此刻,他們坐在記者會上,耳朵上的耳機竟然傳來我的翻譯。我們的聲音,互相拜訪彼此的耳朵。

    這幾年,我這口譯員還遇過李崗、侯季然、鄭有傑、張榮吉、張榕容、權聆、魏德聖、賈樟柯、楊雅喆、許肇任、黃裕翔等,都是熱情的人,不狂不妄,都有點傻,所以拍好電影。因為翻譯,我確認,黃裕翔的正面能量是真的,楊雅喆的反骨是真的,鄭有傑的反抗是真的。這些溢出電影銀幕之外的真實,我都忠實翻譯。

    在影展的口譯經驗,打開了幾道門,我開始接不同領域的口譯。中學時代物理化學從沒及格過的我,竟然接下了化學工廠的口譯工作。我來到了德國東邊工業小城洛伊那(Leuna),進入充滿銀色管線的化學工業區,在大型化學過濾罐前,對著一群中國化學家翻譯化學名詞。對經濟、保險毫無涉獵的我,在知名的德國保險公司裡擔任會議口譯,主題是我一竅不通的「歐盟清償能力處理標準」。對工程、鐵道簡直無知的我,擔任德國高速鐵路的口譯。還有,我這位台灣來的口譯,竟然在漢諾威車展上,擔任中國駐德大使的中英口譯。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口譯經驗,則是擔任當時剛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中國建築師王澍的口譯。他與妻子陸文宇在柏林推出大型建築裝置作品「瓦劇場」(Tile Theater),以在中國被拋棄的瓦片為主要媒材,創造了一個開放自由的對話平台,富含對權力政治的反動。他堅持建築必須符合可持續性,被中國急速現代化所拋棄的「老垃圾」,都成為他建築的寶物。因為口譯,我得以親近聆聽,建築師充滿中國文人的哲學思考,厭惡此刻中國大量採用的快速建築邏輯,重視回收。建築,就是他的反叛。

    因為口譯,我跨過了專業、政治領域,進入了許多密境,坐在大師旁,學習了好多好多好多。其實,我也遇過傲慢、自大、淺薄。無妨,狂妄之人,都只是讓我更加確定,真正的大師,哪需要吠叫來得到注視。每次口譯,我都聽到了,許多難得的真相。

    我的柏林履歷,多加一筆:我口譯過狂妄、謙虛、叛逆、自由。真相當然不只一面,但我慶幸,我曾以口譯,逼近真相。

    *本文摘自《柏林繼續叛逆:寫給自由(增訂新版)》,獲健行出版社授權轉載

    透光


    Google地圖裡沒有巴勒斯坦

    張欣怡
    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在台北與香港之間分身不暇。
    SHARE

      水流永遠在打敗仗
      耶路撒冷的光都是死造成的

      水流侵略水流,每次月升
      殺死水流割斷水流
      向著一隅永久地,挖一勺
      搗爛的鷹嘴豆泥

      涸竭後淚就禿在土裡,被鐵絲網圈養
      牛群仰頭,像一個個縮起脖頸的
      彌賽亞——聖墓教堂燃點
      轟然殘瓦
      脊椎骨滿地盛放

      水流逼問血液的時間
      即使綻裂鏽跡,白布
      扎緊屍體
      像絕望一樣多的灰,掩蓋
      死亡數字在市中心
      氾濫(大哥在拍掌)

      水流永遠在打敗仗
      耶路撒冷的光都是死造成的
      水在海裡早早死去,浮起
      身體——尚在呼吸的身體
      脫離被挾持的少女
      或嬰孩

      他的祖父剛從奧斯威辛出來
      堅定地要他
      當種族的逃兵
      帶上鮮花,帶上歌,帶上約旦河,帶上橄欖油
      帶上透明眼睛

      小詩潮


      一如鬼故在泥土中──詩三首

      洪慧
      著有詩集:《最後,調酒師便在Salsa裡失蹤》、《借火》。
      SHARE

        照片
        ———寫給KH

        陽光刺眼
        一個人踮著腳跟
        跟另一個彎腰的人
        說體己話

        像風吹過蘋果樹
        你笑得靦腆又溫柔
        像個傻子

        28/06/2023

        賣房子

        爐頭封塵
        房子裡擺滿了老照片

        兒女、孫子、朋友
        不勝負荷的房子

        雜草叢生

        房子已經全然長成父親的模樣
        孩子們負責收割
        頭顱

        02/07/2023

        空山新雨後

        軟綿綿的
        泥濘
        那些樹幹長得如同章魚
        觸手漫開
        一如鬼故在泥土中

        壓低聲線
        匍匐而行

        13/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