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期封面專題:倒數1984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2:13 am on Friday, September 5, 2014

封面專題:倒數1984

啟首語
一本文學雜誌的虛擬圍困狀態
/盧勁馳

本期專題廣開徵稿,來稿皆紛紛以種種版面受自我審查、全民送檢、香港歸入成為大陸直轄市、市民的意識受盡如讀心機一類奇怪的技術所監察的實況,那不就是經典惡托邦小說的場景變奏嗎?於是就有了索性把George Orwell《1984》重寫的必要──哪管是莉婭與W的〈星期三〉裡那樣一種高度規訓時代兩性關係的扭曲與落寞,還有廖偉棠把小說題目那種倒置年份的對照邏輯扣連到香港的歷史情境,這一切帶有強烈虛構意味的描述或許只能呈現人心的焦慮,但到底怎樣才能超越,才「能終結/這無限延長的前夜/為自己打一仗」呢?(鴻鴻語)

無疑,以高壓政治氣氛為題的文學作品早在尖端藝術的潮流裡淡出,若說這些惡托邦的文學想像是否過份渲染恐佈的場景,擴大社會的對立面,以至剝奪想像社會變革的可能,我也明白有其觀察的基礎,只是若要說到極權社會過時,說到惡托邦的文學形式脫離現實,那未免太過武斷。

我這裡想借用「虛擬圍困狀態(état de siége fictif)」來取代傳統的惡托邦文學,用以指出今日書寫這種極權社會狀況的意義。虛擬圍困狀態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源自拿破崙法典中1811年12月24日頒佈的諭令,這概念指皇帝在城市遭受外力圍困時,實施戒嚴的超法制依據。這種法外治權的概念不但動搖了現代政治制度的憲法基礎,同時亦正好體現了阿甘本對例外狀態的分析,任何主權背後都是一種對生命的生殺大權,極權政治不是一套過去的政制,亦不是一種將臨的世代,極權政治就是任何國家主權的不義本質。

所以沒有必要說對極權社會狀況的描述是否過時,而是這種政局將何時把我們推入例外狀態,以裸命之姿,見證這個後殖民城市的變革暴力? 莫非你沒有想過,為何這樣一個小小的港口城市的政制改革,中國政府每每都要用上國家安全的名義,來限制市民諮詢的討論底線嗎?政治從來不單是政客的媒體表演焦點,只要你一旦意識得到,你就明白,操控一直就超出了政治領域的界線,正如李維怡在〈暴與力。你與我〉中一再重申,「暴力其實很日常,愈是無權無勢無錢無面就愈感覺得到。」學者如羅永生則再提出以哈維爾早年創發的「後極權」徵兆,來警醒香港人應如何正視自由的喪失;而周保松單單以參與者的角度,向我們娓娓道來對於現場的所思所感,已經足夠讓人徹悟了。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