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封面專題:一個都不能選
封面專題:一個都不能選
啟首語
/高俊傑 洪曉嫻
「各位街坊,各位選民」
這把每四年一度的聲音,對我們來說其實多麼熟悉。只是它比之前來得更刺耳:替補機制的諮詢期又快將完結,林局長繼續誦讀千篇一律的獨白;下屆特首選舉的三位「候選人」輪流發功,另加無數人在背後指點江山……這就是我們的選舉:我們始終被視而不見,選舉的意義不斷被扭曲、掏空, 梁文道便談到這個狀態,使得香港人看起來像同時置身在悲劇與鬧劇中。所以我有時寧願看《頭條新聞》,或者東宮西宮來代替看新聞報道,至少看的時候會笑得出。
選舉程序中我們看似被動員而其實缺席,但在講述香港的選舉,參與形塑選舉文化時,我會選擇說,現實不完全是「認真就輸了」,而是我們必須奪回一套公共語言,在呼籲投票、政治表態以外,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被看見。
「我哋支持你」、「你估我唔到之選舉修辭學」都營造出黑色幽默的效果:諷喻的激進之處並不喚起更多的無力感,而是尖銳地重新迫問我們可能已經感到麻木、厭倦的現實。程展緯、蔡芷筠、黃慧妍設計的競選海報,固然把政治人物迫進了令 人發噱的境況,同時也示範了集體失語或者鬱悶,是可以被創意打破——這也正正是文學藝術的位置。香港其實應該要有更高質素的選舉宣傳。
同樣道理,我們也不會對「Air Time」內四位在媒體或學院工作的朋友,都同樣對現行選舉論壇的不滿感到奇怪。我們欠缺的不僅僅是Air Time。
如果我們將有關於政治的寫作粗分為兩類,政論時評所處理的,是在公共輿論上打開戰線,為議題引發討論,以期引爆政治能量改變現實;那麼文學藝術對細節的刻劃經營,為尚未實現的生活提供想像,便是衝擊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璇筠的〈告別助選〉和「選民心聲」內四篇小小說,或以成長故事的寫法,或以隱喻的方法,讓我們看到被選舉這個講求勝負、宣傳效果的機制,所剔除的種種生活肌理。這些無從透過選票所能表達的欲望,在在提醒我們投票日以外,選舉在議會的形式外可以負載更多更多。
〈幾個在閱讀選舉條例前必須明確界定的關鍵詞〉及「編輯之『選』」,則是嘗試從一個較知性同時文學性的進路去解讀選舉機制。混亂時代,知性的閃光與創意同樣重要,民主在細節,也在大局觀及原則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