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期小輯:誠品來了

Filed under: 特集啟首 — Editor at 10:17 am on Friday, June 29, 2012

誠品來了
啟首語
/ 黃靜

新商場已在銅鑼灣核心圈拔地而起。誠品書店今年8月將進駐此龐然、架空的高處,傲視消費名城之燈火。這項華文界旗艦文創產業,將與香港文學、文化社群、至廣大讀者將產生甚麼關係?我們明白,「誠品」不過是思考的起點,思考文學與書店這個載體、與文創大潮——以至文學作為「理想」和「形式」的化身於社會的處境。

台灣不少文化人曾是誠品的死忠會員,他們回溯誠品成為連鎖店前的成立之初,1980年代解嚴時期,創造了自由表達新世界的基地。今次《字花》邀來台灣建築師阮慶岳撰文,他描塑誠品以閱讀文化為標誌的一種都會新階級形成。然而,新階級秘密結社的驕傲感發展至後來,除了文化論者掛在口邊的書店與商場複合的模式,就是阮氏提出的由認同進入混沌,「經營的高深戰術,其實絲毫無力真正觸及」。「文化」批判的基進滲進了品味的優越感,誠品在台灣的經營就算不是無往不利,也可稱穩步上揚。

誠品就是有這種毋能真正觸及的含糊(obscurity)——據說他們不特別喜歡接受媒體訪問以被「二次詮釋」。誠品強勢而精密的發展出一套誠品語言,由視覺、文字、選書、至書店物理空間的各種氛圍的營造,令你深深陷入它所建造的紋理之中。風靡台灣的誠品文案天后李紓頻,筆下各種撩撥閣下文藝情緒以至消費的廣告詩,或許正是阮所指的「文化是可消費的鄉愁」之典型例子。

對於香港人來說,誠品的含糊或許更大了——我們真正無法清楚的,或許就是香港評論人小西所提出的,本地文學於文創轉型風潮中的尷尬位置︰文學某種樸素、以至反資本累積的本質;「文學感很強」的誠品之成功更像是不可能的魔術。小西談及數十年間書店曾扮演過的文學推手的角色,他把過去定義為理想主義年代——由從前的脈絡下來,又應怎樣看待如今文學和書店的嶄新關係?

此專輯其實簡短,拋磚引玉是例行的說法,但也真誠。插畫家黃炳作為少數未曾踏足誠品書店的香港文青,他對香港誠品有一種青澀的空間想像。

有人說,在書店暗下的殘酷競爭中,誠品是不易批評或讚頌。我們期待的卻是,由誠品事件再度展開對書業、書店、文學本身的討論——特別是繼青文書屋羅志華先生逝世以後,誰是理想主義的前驅?如今,書和文學往往是被「懷緬」的東西。文化產業化的浪潮是機遇,還是資本主義的催命咒詛?這樣的問題不該是所有書店——作為這城的一門邊緣生意——一直冀望添注的活力嗎?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