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專題:2012香港文學出版盤旋盤點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7:00 pm on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末日前的橫切面——2012年香港文學出版盤點
啟首語
/ 羅樂敏


如果2012年真的世界末日,香港文學出版將停留在哪個畫面?

這看似魔幻的現實問題也著實魔幻,因為你從來不會從各書店的「豬肉枱」找到香港文學出版的「畫面」,不少詩歌、小說、散文不是早已下架,就是被放在一角,等待有心人。他們像流星閃過,轉眼不見,我和朋友逛書店的時候給他們推介,卻常常因為找不著書而苦惱。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出版景象?從幾個不同的關鍵詞切入,能否從茫茫書海裡看出一些暗湧和浪頭?

在今年最後的十一月號,《字花》編輯部邀請了幾位年青的香港文學評論人,拋出幾個香港文學關鍵詞,用以橫刀切入,歸納一下今年香港文學的出版路線走到哪裡,眼前又是什麼風景。鄭政恆以「經典」為記,給算今年名家結集出版,除了中華書局的「香港散文典藏」系列,也斯也出版多本詩集及譯本、也見辛其氏、古蒼悟、劉偉成等作家的結集,個人創作方面可謂碩果纍纍;另外,香港城市書寫的傳統也見繼承,三組迴異的作者群分別出版了書寫香港的故事,展開了嚴肅和流行之間的光譜,心雪亦以「說城」為念,速讀了《小城無故事》、《傳說我城》和《雙城辭典》,對照出三類作者的書寫策略和風格,呈現出紛陳的城市書寫形貌。

至於香港人今年讀得最多的小說,莫過於在網絡論壇高登討論區竄紅的〈東莞的森林〉和《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那》),〈東莞的森林〉後收入《一路向西》,出版不足24小時即再版,《那》也獲出版社睛睞,在書展大賣,成為出版界神話。《那》把紅色通宵小巴這種夜歸人的「救命」交通工具,變成在末日香港的「逃生船」,而且小說場境是香港人熟悉的大埔、大帽山,故深得共鳴;而《一》則塑造時下被「港女」看貶的「港男」形象,身陷物欲橫流的社會又無能為力,唯有站高一線自嘲。莊國禮則考據其中的「小人物」典型,嘗試剖析向西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形象,推敲其中的轉變。

另一小說潮流是歷史重構和轉化,自創新章。此寫法不是出自資深作家,而是出自新冒起的作家如紅眼和葉曉文之手。譚以諾則以「稗史」命名,對比出他們以及把漫畫改編成小說的王貽興之間的遠近之處,點出幾個處理歷史小說的策略,為這一突然冒起的寫作潮流,提供一點明燈。

2012未到盡頭,尚有好書未誕生,編輯亦以「對照」為題,試圖概覽好些漏網之魚,其中不免有所疏漏。如果這是極大的損失,那就是說在此稿面世之後有值得人記取之書壓軸,應當欣慰。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