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期專題:透明的莫言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4:41 pm on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穿透莫言之一二三四
啟首語
/盧勁馳

幾乎是已成了近日聽得最為煩厭的一個作家名字了──莫言,一個你不至於不認識但總稱不上非常親切的內地小說家,一個由於不斷給放大其「中國」身份以及其跟一個極權建制之張力的文學殊榮,一種難免驚異但又來得理所當然的輿論焦點──從那天有本地媒體新聞誤把莫言的小說風格稱為「虛幻現實」主義開始,以至他前往瑞典拿獎接續的發言引起的爭議,你總不禁覺察到有些東西不對勁,卻又落得非此則彼難以言表,有好多似乎是不能單憑亡羊補牢的啃下莫言十多本小說就可以處理的問題,需要在那些反反覆覆的評介和爭議以外加以開掘。

其中的兩難,一方面就是莫言在媒體上的講話,期間所顯出的犬儒和油滑,幾乎觸怒了地球上大部份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的人;而另一方面,如果你至少有一點點的文學識見不至於以為看看新聞報道就知道大陸一代後文革先鋒作家是甚麼的話,卻又意識到莫言在世界華文小說的經典意義是多麼難以全盤否定。於是,作為一個尚算對文學認真的人,你定必感覺到對於莫言其人、其小說、甚至相關的美學政治文化的種種描述,總難以武斷地一一感受。

為此本專輯無意宣示任何立場,同時也不肯接受那些擁護莫言(獎項)的一種分明是英美文研論述跟親建制作家位置合謀的犬儒美學政治取態,我們盡可能開掘各種小說視野,廣向中港台文學作者和評論者邀稿,務求還原現象,讓讀者妮碰觸一個較寬闊的思維進路。

先來是台灣小說家童偉格,作為一位現下備受注意的新鄉土作家,藉由他其自身對書寫鄉土題材的種種曖昧省思,找獲一條異於傳統現實主義為依歸的鄉土書寫路線,更點出那種主流評論界把莫言作品介定為批判大歷史的書寫位置,是如何讓以後的鄉土書寫變得糾纏不清。

而廖偉棠對莫言獲獎後的公眾言論的剖析,則較能整合那關注中國問題的角度,在不至於陷入道德審判的指責之時,以其卑微之聲,點出了理想主義在當下文學判斷的必要性。

鄧正健則試圖更進一步以一種清醒嚴密的筆鋒,加以梳理作家的政治位置跟小說所呈現的主體性之間的複雜關係。在他的詮釋裡,藉由解構關於莫言的爭議,切入他作品裡的創作置換機制,幾可橫越現時主流媒體對作者論的迷思,把問題指回那屬於一代人、一個文學社群的文化徵兆和政治潛意識。

最後,我們也請得陳思和文學史的梳理為此小輯壓卷。雖然以上短短幾篇文章開掘的面向或未臻全面,只能暫時由學者對那個時代文學氛圍的描述定調。始終,由一個世界文學獎向所推動的經典化過程是深遠而難纏的──我們僅能做到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問題意識,更多的思維製圖、顛覆與扣連,得交給你繼續跟進了。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