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期封面專題:迫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11:10 pm on Thursday, May 9, 2013

居所的托寓
啟首語
/曾淦賢

我們是最最自由的囚犯。居住空間以機械式複製,活在房子/單位/房間/牀位的每一人(請容我憤世嫉俗地排除豪門大宅的住客),都因共同命運成為最親切的陌生者。居住的困窘,是我們每人必能分享而且共鳴的生活通感。

當下居住的成本被呎價異化,覓居者與土地的關係被霸權持控扭曲。收入貶值、學歷跌價、樓價高漲,我們不幸地見證了一次社會階級的向下流動,生活種種的下流,文明步伐漩渦成鬱結;擠迫彷彿是精神緊繃的代名詞,街道之擁擠、建築物之遮蔽,與及住所的壓縮,由是扭捏成為城市的鬱悶。

然而,擠迫之苦,並不是與香港居住的種種設想及深層托寓有關的核心痛狀,我們早已習慣過份親密的相處,及由此所突顯的疏離關係。在住所裡面,我們不斷發現、更新一人之孤獨、多人之孤獨,雖然異態,但都不能避免地通向同一終點。將公共縮回至室內,將外部世界還原成保留自我經驗的內在空間。居所,其實是自我形象的擴展。

專題之首,李維怡以口述形式朗讀上一代移民者之擠困,透視延續至今天一輩的居住基礎,「住」作為一種紮根的形式,並非美麗的期盼;後有李卓賢以香港住屋小說七十年作歷史骨幹,回顧住屋小說創作由外在現實走至內在真實的變化,亦見證香港居住空間的壓縮走向。兩文以不同方式回溯居住的畸形發展,呈現居住的大體面貌。

住所能夠反映個人心、生理的浮動,同時反照他人的處境,散射不同階層的居住生活,構成自我與外界的聯繫。周漢輝的舊時日誌描繪蝸居之親密與擠迫,記錄了與己同在的劏房的成長與抑鬱;七喜的自述則反射出極端異化的鄰里關係,亦能見其中不斷更新的趣味。

在擠迫以外,陳巧盈則由經歷與不同人的相處後,脫離居住空間寬窄的表象,重構復重構家的含意;亦有子山書寫逃離城市走進山旮旯住所時的發現與追求。黃詠詩的搬遷誌所寫的住所變化之間的生活實感,則重扣土地價值異化後之處境。文字以外,關尚智將腳步距離與金錢掛鉤成交易價值,劃寫居住空間與藝術價值的偷換;Wilson Tsang 則以繪圖宣示在生活空間和創作裡,「混亂」的勝利。

陳智德以藏書者身份寫棄書經驗,捨愛之痛實是剖析空間權力與取捨;毛淳宇的閱讀筆記,暗合在同一房子內默默上演著權力支配關係,放視我們的居住景況,甚有深意。關於肉身與居所的糾結,韓麗珠續寫身體與居所的同體性,同住者的互相介入引出彷彿身體詩學主客體難辨的反思;在《房間》以後,李智良書寫自身不斷的搬遷所引發的騷動。回憶是實在的,然住室只是無以安放或擁有的外在物,隱去肉身隱去自我,室內其中無人。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